“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6).docx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6).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前言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和旅游相生共兴、融合交汇,文化消费、全民旅游已成为时代潮流。是蜀王蚕丛故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求学和初恋之地,县境内有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有竹编文化、东坡文化、蚕丛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五大文化”,文旅资源富集,既有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又有风土人情、灿烂文化,文旅融合优势明显。为突出规划引领,加快建设省最美岷江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示范带,依据“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五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省“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合实际,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明确了“十五
2、五”期间我县文化和旅游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等,将作为“十五五”时期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第一章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我县牢牢锁定建设文化强县、旅游强县目标,坚持做活水、彰显文、提升竹,推动文旅融合、文旅共兴,文化事业繁荣昌盛,旅游产业兴旺发达,文旅经济活力不断释放。2025年,全年接待游客394.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75亿元,比2015年分别提高了155.04%、144.3%O(一)文化旅游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县领导为组长,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文化旅游建设重点工作推进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难点
3、问题;把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建立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机制,强力推进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召开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加大文化旅游工作的考核权重,形成了党政统筹、齐抓共管的文旅工作格局。二是突出规划引领。编制县全域旅游暨岷江旅游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文化旅游业全局性发展规划,以及国际竹艺小镇、斑布小镇等10余个专项规划,逐步形成科学有序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体系。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关于做活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决定加快建设岷江旅游经济带的决定县”扶持跟着项目走“实施办法县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等政策措施,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给予重点
4、扶持。四是重振疫后信心。出台22条政策措施,积极开展政府帮扶送“春风”、行业互助度“寒冬”、企业自救振“雄风”等行动,推动疫后迅速恢复文化旅游市场生机,重振我县文化旅游市场信心。(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公共文化阵地广泛覆盖。县“四馆一中心”提档升级,县图书馆建成国家二级馆,县文化馆建成国家二级馆;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10个、58个村(社区)完成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全县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8%o二是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开展“文艺名家”培育工程,评选出“文艺名家”10名;建立群众文
5、艺队伍80余支,培育文艺骨干1200余人、文艺指导员40余人、乡土文艺能人20余人。三是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十四五”以来,组织送文化文艺下乡演出2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000余场,儿童剧、红色话剧进校园义演,连续5年举办“竹乡大舞台”主题群众文化活动,成为我县群众文化主题活动响亮品牌。四是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推出小品青山恋歌光辉灿烂照西山婆媳关系西山光辉竹乡小丫红色西山,清音五月花开,莲箫舞蹈中岩风,三句半禁烧秸秆就是好,快板七五普法,舞蹈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本土原创节目。五是文化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每年开展文化执法技能大比武活动,开展节假日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娱
6、乐场所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扫黄打非、扫黑除恶、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治理等行动,极大的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扎实有效。始终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文物保护放在首位,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一是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非遗资源调查和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全县共保存有不可移动文物13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点75处;有馆藏文物364件(套),其中二级文物13件(套),三级文物121件(套),未定级文物230件(套)。编制国保单位中岩寺摩崖造像、瑞峰崖墓群文物保护规划,划定
7、了中岩省级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牛屁股山崖墓群列入省第九批省级文保单位。近年来无重大文化旅游资源破坏事件发生。二是传承开发利用持续深化。成立岷江文化旅游研究会,将竹编文化、东坡文化、蚕丛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五大文化”与竹编技艺、瑞峰龙舟节、捻条画、汉阳杆秤、牛儿灯等国家、省、市非遗串联成线,促进文化旅游相融相促。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6项,县级非遗项目26项;有非遗传承人60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2名,市级14名,县级42名。“竹编”被列入国家、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竹龙”成功申报为“最长竹编舞龙”吉尼斯世界纪录,“竹桶
8、”成为北京世园会中外领导人“共培友谊绿洲”植树专用桶,“竹旅”入选十条“非遗之旅”精品线路。(四)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按照全域景区化发展思路,坚持做活水、彰显文、提升竹,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比较完整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建成一批重点文旅项目。推动景区提档升级,国际竹艺城、江湾神木园成功创建为AAAA级景区,汉阳湖景区成功创建为AAA级景区,红色西山和梗柑产业园正积极创建AAAA或AAA级景区。依托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建成竹里桃花、竹里海棠等一批文旅主题公园,积极打造竹艺水乡、茶语原乡、梗柑现代农业园区等田园综合体。二是乡村旅游蓄势待发。全域推进“竹里安逸乡村”全面振兴,依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文化 旅游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