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x(6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县实现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提升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窗口期,克难攻坚、跨越发展的关键期。为深入推进我县“十五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落实“两山”实践与“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结合省文化和旅游现代化的目标诉求、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从实际出发,编制县“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一)主要成就“十四五”时期,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开拓理念,大胆创新,将休闲养生旅游业确立为“一号产业”,掀开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篇章。经过五年的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快速,
2、迈进强势崛起期,成效显著,黑马突现。1 .产业地位。2015年9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列入国家级)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提出把休闲养生旅游业培育成强县富民的“一号产业”。五年来,文化和旅游产业坚持改革创新。在体制政策方面,“一号产业”一号抓,“一号产业一号办,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发展。在产品开发方面,把握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趋势,创新产品,不断推出如主题村落、共享农屋、高空玻璃桥、药膳美食、以“中药”为特色的大健康产品业态等。在文化和旅游建设方
3、面,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把握绿色崛起发展转型的战略先机,探索特色文化和旅游发展道路。发挥体制特色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产业,给钱给人给要素,给优先机遇,给政策扶持。建立协调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推进部门协调、产业呼应,建构三产融一产、促二产的产业融合共生关系,做大产业体系规模与总量。2019年,荣获“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突出贡献奖”;2025年,获评省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考核优秀县;2026年,被列为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试点县。2 .平台项目。积极打造大平台。“十四五”时期,成功创建了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尖山乌石省级旅游风情小镇,江南药镇连续4年获得省级
4、特色小镇考核优秀并顺利通过省政府命名,积极推进云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运营;以平台建设集聚要素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有力推进了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大项目。聚焦推进大项目建设,合力实现浙中影创城和国药文化城等“双城落地”,实质推进环白云山旅居康养综合体、万苍田园综合体、玉岑山居、万影达文化影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云山溪谷维也纳酒店、云上花溪度假酒店、大盘山温泉度假酒店二期等特色文化酒店相继营业,抽水蓄能电站、流岸水库、杭温高铁开工建设,杭绍台高速、金台铁路建成通车,做大做强了文化和旅游的规模实力。不断争创大品牌。“十四五”时期,创建了大盘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森
5、林旅游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等系列重大品牌,跻升序列,提高关注,传播美誉,彰显特色,显著增强了文化和旅游的竞争水平。3 .竞争位次。“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强势崛起,竞争位次不断提升。先后获评中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大县、全域旅游发展十佳县、2018年度省旅游发展十佳县、年度旅游推广十佳县等多项国省级荣誉称号。全县国家3A级以上景区数量位居市首位,农家乐、民宿发展排名省第,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位于、前列。2015年,旅游综合收入约49.35亿元,2019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2.2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4 .产业产能。产品业态日益丰富
6、。文化和旅游的产品、业态,经过十四五的奋力开发与打造,主要形成了食(十六道“药膳”、十大养生菜、十大民间菜、十大特色小吃、方前小吃等)、住(中高端酒店、特色文化精品酒店、民宿、农家乐、共享农屋)、行(高速、高铁、旅游专线、通景公路、景区道路)、游(景区、度假区、特色小镇、景区村、中药市场、休闲街道)、购(茶、菇、中药、水果等农特产品)、娱(非遗演艺、体育健身、研学旅游、森林康养、亲水娱乐)等多样丰富、自具特色的生态体系,文化和旅游消费供给不断完善提升并积极转型升级。集散与接待能力持续增强。“十四五”时期,全县旅游景区从11个增加到13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10个),创建省3
7、A级景区村25个,云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功能逐步完善,旅行社从12家发展到17家(其中四星级品质旅行社3家)。全县宾馆、酒店、山庄共有4435间客房、7940张床位,达到三星、四星标准的宾馆酒店18家;农家乐和民宿984家,床位1.88万张;发展共享农屋2130户。产业融合不断拓展。打造非遗大戏,推进文旅融合;打造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实现农旅融合;举办体育赛事,探索体旅融合;加速企业的转型发展,突出工旅融合;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旅融合;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打造中医药养生基地,深化医养旅融合。5 .公共文化。大力推进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创新推出“1+N”图书馆建馆模式,新建开放昌文书吧等9个分馆
8、;提升文化礼堂53家、乡村特色馆11个,创建市级文化示范村7个,省级文化示范村1家,创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2家;全县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完成整改提升。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建设,建成文化馆分馆1个,完成1个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镇、14个重点村建设;建成精品书屋5家,新建5个图书流动站,设立“共享书屋”15个。2019年顺利通过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和“五个百分百”认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一是实施文化六送活动。“十四五”期间,完成送戏629场、送书78494册、送展览321场、送培训515场、送电影7530场、送讲座162场,展演非遗节目近50场,跨县文化走亲65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文化 旅游 产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