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资料资源
(共3781
份)
用时:19ms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今废势背法而待尧、奔,尧、奔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处势而待桀.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张巡获胜雍丘之战(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丰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孙子与老子“用兵之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姚鼐(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中京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函牛之鼎可以烹鸡(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材料一:以色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材料一: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怒。初即位,有劝以威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韩信袭赵”与“羌寇武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材料一: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阵,乃建大将旗鼓,出井隆口,与赵人大战,佯败,弃旗鼓,走水上。军背水而阵.
-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概览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对中国戏曲的基础知识进行概述,以便读者能够了解其起源、分类和特点。起源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和.
-
800字水浒传读后感(33篇)800字水浒传读后感(精选33篇)800字水浒传读后感篇1水浒传是元末清初时施耐庵的著作。文章主要资料是北宋末年宣和年间爆发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规模虽说不大。但是一度.
-
文徵明39岁行书和句十首2024-01-2100:19:g斋书法文徵明行书和石田先生赋落花十首,为沈周落花图并诗卷拖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三1/纭分方用I点仆伟伟割勾收谓/小:圣言仿4徜e依沫上名弄她.
-
文献史料:“为何”以及“如何”进入当代文学史WhyandHowCanHistoricalDocumentsGointoContemporaryLiteratureHistory作者:赵卫东作者简介:赵.
-
整治方案8篇整治方案篇1为规范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工作,探索有效运行模式,实现村庄环境干净优美、文娱活动丰富多样、乡风乡情文明和谐整体目标,根据市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镇农.
-
雪雾中山人2024-01-0107:27关注文徵明行书嘉靖帖流失海外的文徵明行书嘉靖帖代七“.I:G舷友卑1吭卑i-*:JB溪P夕以:-S尤-M三te队恬遮、WEE.、五.,:玲
-
敦煌遗珍I法藏优婆塞戒经卷第七灌顶经手稿中国书法网2024-01-2420:01发表于广东优婆塞戒经卷第七灌顶经手稿25,7x100,2厘米法国国家博物藏Pelliotchinois、Touen-ho.
-
识记六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因此,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下面从七个方面对古代文化常识加以介绍。人称姓名谦称.敬称、贱货生.
-
描写中国色彩的诗句以下是一些描写中国色彩的诗句:1 .竹青竹青三日雨,僧白一头霜。2 .霁色雪映烟光薄,霜涵霁色泠。3 .青冥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深水之波澜。4,月白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5.
-
掌声雷动的意思解释掌声雷动的释义是:鼓掌的声音像打雷一样震动全场。掌声雷动这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激动、兴奋或赞赏时热烈鼓掌的场景。在各种场合,如演出、演讲、颁奖典礼等,掌声雷动常常用来表达对表演者.
-
战国强社会保障思想雁一以尉缭子为中心的考察尉缭子是先秦兵书的代表作之一,在北宋元丰年间被收入由官方刊行的武经七书中。元明清三朝的尉缭子大都是以武经七书中的版本为蓝本刊印的,今本也是如此1。明清时武经七.
-
战国后期的秦轨关系及其影响摘要: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军事争夺战争主要集中在秦赵边界。秦、赵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形态的变化显示出了秦赵国力的此消彼长。秦的崛起,赵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对于秦的蚕食,赵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