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韩信袭赵”与“羌寇武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韩信袭赵”与“羌寇武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韩信袭赵”与“羌寇武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韩信袭赵”与“羌寇武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材料一:韩信袭赵,先使万人背水阵,乃建大将旗鼓,出井隆口,与赵人大战,佯败,弃旗鼓,走水上。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而信用之者,陈余老将,不以必败之势邀之,不能致也。信自知才过余,乃敢用此耳。向使余小黠于信,信岂得不败?此所谓“知彼知己,量敌为计”O后之人不量敌势,袭信之迹,决败无疑。从古言韩信善用兵,书中不见信所以善者。予以谓信说高帝,还用三秦,据天下根本,见其断;虏魏豹,斩龙且,见其智;拔赵破楚,见其应变;西向师二虏,见其有大志。此其过人者,惜乎汉书脱略,漫见于此。(选
2、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材料二:羌寇武都。迂虞诩为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崂谷。诩军停车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钞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日:“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而今且二百里,何也?诩日:“虏众我寡,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不同也。“既到郡注,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衣布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
3、杀伤。明日,悉阵其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牙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选自冯梦龙智囊,有删改)注郡,指武都郡。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虏见吾灶A日增B必谓C郡兵来迎D众E多F行速G必惮H追我。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本,指根基,与“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根本”词义相同。B.亡,指放走,与“秦无亡矢遗镀之费”(过秦论)中的“亡”词
4、义不同。C.发无不中,指箭射出没有射不中的,与成语“箭无虚发”的本义是一样的。D.贸易,此处指变易、更换,与现在所说的进行交易的商业活动的“贸易”意思并不一样。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韩信对阵的陈余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韩信相信自己的才能比陈余高,因此才敢于设计让敌军上当,最终战胜赵国。B.从韩信在作战过程中的多次决策看,他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但汉书却没有记载韩信用兵的事迹,沈括认为汉书记载史事太随意。C.虞诩临危受命担任武都太守,但他并未钻入羌人布置的圈套里,反而虚虚实实,让羌人处处受制,使羌人不敢贸然对虞诩的军队采取行动。D.虞诩率军到达武都,但是
5、虞诩军队的兵力和羌人士兵的兵力相差悬殊。他先是以小箭麻痹敌人,又在士兵数量上让敌人产生错觉,最后设伏拦截,大败羌人。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军背水而阵已是危道,又弃旗鼓而趋之,此必败势也。(4分)译文:(2)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浅水设伏,候其走路。(4分)译文:14 .韩信与虞诩作战取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联系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简要分析。(3分)【答案解析】10. 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11.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材料中的意义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文本 阅读 韩信袭赵 羌寇武都 答案 解析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