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教学].ppt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教学].ppt(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 我们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血管,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第一组为脑梗死(CI)组106例,第二组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4例,共计150例(男90例,女60例),年龄37-85岁,平均66.83岁。脑梗死和TIA的诊断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第三组为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5例。超声检测方法超声检测方法 仪器仪器:采用美国Acuson公司Sequoia-C256彩色多普
2、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0MHz,多普勒角1.0 mm为内膜增厚,IMT1.2 mm视为斑块形成 根据组织病理学研究和斑块的影像学特将斑块分为 l扁平斑:早期少量类脂质积聚,局部隆起或弥漫增厚,显示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内膜不光滑或较均匀的低回声;l软斑:随病程纤维组织及钙盐沉积,斑块内出血,局部显示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回声或均匀的弱回声,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及光滑的纤维帽。l硬斑:由于斑块内钙化或纤维化,局部回声增强,后方伴有声影或较明显的声衰减。来自斑块内的纤维组织及钙化灶;l 溃疡斑:斑块表面不平,有时可显示壁龛,溃疡边缘回声较低,溃疡型斑块组织学上“火山口”的形成是斑块内出血钙化结晶增加,
3、斑块表面组织崩裂所致。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结 果果 三组间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表1 三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TMI)的比较(xs)组别 例数 右侧 左侧 P值 脑梗死组 106 1.050.25 1.070.23 0.05 TIA组 44 0.880.20 0.900.18 0.05 对照组 75 0.720.14 0.730.16 0.05 P值 0.01 0.01 二维超声检测共显示276块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超声检查颈部动脉血管异常130例,异常率为86.
4、6(130150),对照组中颈部动脉血管异常20例,异常率为26.6(207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血管异常发生率(%)对照组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 P值 颈动脉异常例数 20 130 总例数 75 150 检出率 26.6%86.6%P0.01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斑块中以软斑、溃疡斑为多见,而对照组中以扁平斑、硬斑多见。两组之间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ICA起始部CCA主干部ECA。虽左侧比右侧值略高,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表4 颈动脉斑样硬化斑块各部位发生情况 CCA ICA ECA 合计 分叉处 主干处 起始部 起始部 左侧 7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颈动脉 硬化 缺血性 脑血管病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