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
《“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乙刖三“十五五”时期是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为切实做好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省“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6-2030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县“十五五”期间一般专项规划,是县未来五
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性文件。规划基准期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规划对象为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范围为县全域,内容涵盖地质灾害防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工作部署及保障措施等。本规划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经县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县位于盆地东北部的中低山和深丘区。县域内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处于低山向丘陵过渡地带。境内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地形破碎,最高海拔1338.8m,最低海拔350m,相对高差500m,切割深度大多在4
3、0OnI左右,地层岩性较复杂,气候复杂多变,崩塌、滑坡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防范难度大。地质灾害隐患。截至2025年年底,全县已排查发现威胁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07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直接威胁约1.2万名群众生命和5亿元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其中:滑坡438处,占86.39%;崩塌69处,占13.61%。地质灾害分布。全县50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所有镇(街道办)、271个行政村。二、“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十四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决策部
4、署,切实加强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为核心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地质灾害隐患大幅减少。截至2025年底,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由“十二五”末期的665处减少到507处,共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534个,净减少158处。群众生命财产全面保护。通过全面推进“一防二治三搬”,“十四五”期间,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1.48亿元,部署实施工程治理11处、排危除险75处、避险搬迁2141户,地质灾害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无人员伤亡。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全县建立健全“县、镇、村
5、、组、点”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各级政府部门、责任单位职责明确、分工具体,县、镇各级成立有地质灾害防治指挥机构,村村建有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社会防灾体系正在形成。综合防治能力有效提升。通过全面开展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和抢险排危处置等综合防治工作,全县初步形成了防、抗、救、治相结合防治体系,极大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3000余场,参加人员9万余人次;开展主动避让61次,转移群众2000余人次。基层广大干部群众识灾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增强。科技防灾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开展地质灾害
6、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现覆盖威胁50人以上的21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天候实时自动化监测。全面运用市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和群测群防、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环境管理3个APP,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智能化、监测预警精准化、数据管理精细化,大大提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和科技化水平。表1-2“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目标任务完成率1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详查1100%年度巡查排查5县次100%2监测预警群测群防专职监测全覆至11TL100%隐患点简易监测设备217套100%会商平台建设1个100%3综合治理工程治理11处100%避险搬迁2141户100%排危除险75处100
7、%宣传培训根据需求100%科技支撑根据需求100%三、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县在“十四五”期间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距离满足适应新形势、符合新需求、应用新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和服务新格局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自然环境因素复杂。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复杂,地质环境脆弱,近一半区域属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由于山区植被茂密,高位高处人力难以到达,隐患隐蔽性强,传统的调查手段和方法难以有效发现。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降雨呈增多趋势,尤其在高山峡谷地区,一些位置相对较高、运动距离长、潜在危害大的高位远程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地质灾害 防治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