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
《“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全面提升防震减灾治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一)“十四五”时期发展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地震灾害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2、。市防震减灾综合工作连续保持全国先进、全省第一,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参加全国评比连续获得先进位次,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先后被中国地震局和中国科协命名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基本实现规划目标任务。1 .坚持强基固本,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完成“一县一台”建设任务,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5级,地震监测效能显著提升。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基本完成。震情监视跟踪和分析研判、异常落实快速有效,“三网一员”体系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取得多项科研创新成果。2 .强化服务管理,地震灾害防御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强抗震设防管理,
3、新建建设工程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强化部门协作联动,全面贯彻实施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地震安全基础探测工作稳步推进,地震影响小区划、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基本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卓有成效,农村新建房屋抗震能力明显提高。3 .加强应急防范,应急响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国家、省、市、县互联互通。坚持“防大震、抗大灾”,地震应急准备充分,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壮大。地震应急演练常态化开展,应急救援队伍专业素质和应急能力较大提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展迅速,达到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标准。4 .深化科普
4、教育,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县、范县成功创建省防震减灾示范县,中原油田成功创建省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全市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3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国家级17个、省级23个,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国家级3所、省级32所、市级63所。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组织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国际减灾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宣传活动,各新闻媒体积极开展宣传报道,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党校教学计划,社会公众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和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二)“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形势进入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面临重要
5、的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新要求。“十五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强支撑、增动能、快冲刺、提能级,加快建设“四个、一个高地、一个中心”、走在全省前列的重要五年,人民群众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迫切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下大力气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能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新任务。“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拓展
6、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完善机制,推动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注入新动能。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建筑物减隔震、绿色震源、光纤地震监测等新技术和地震预警、地震情景构建等创新产品不断推广应用,为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三)“十五五”时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市地处华北地震区中部,境内分布有聊兰断裂、黄河断裂、长垣断裂、安阳南一清丰断裂、固城一梁庄断裂、磁县一大名断裂,历史上发生过6.5级破坏性地震,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近年来全省地震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我市处
7、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内,全市区域属于7度以上高烈度区,近三分之二处于8度区。我市人口稠密,”小震致灾,大震巨灾”特征突出。未来5年我市震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同时,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存在短板和弱项。地震监测站网密度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不强,智能化程度不高,地震科技支撑不足,地震预报领域等关键核心技术仍未突破。地震预警等防震减灾新兴服务领域亟需规范,地震短临预报能力与社会期望差距较大,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不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与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建设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不足,次生衍生灾害防范能力不强,应急响应保障能力亟待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防震 减灾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