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
“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全面提升防震减灾治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十五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一)“十四五”时期发展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地震灾害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市防震减灾综合工作连续保持全国先进、全省第一,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参加全国评比连续获得先进位次,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先后被中国地震局和中国科协命名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基本实现规划目标任务。1 .坚持强基固本,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完成“一县一台”建设任务,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5级,地震监测效能显著提升。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基本完成。震情监视跟踪和分析研判、异常落实快速有效,“三网一员”体系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取得多项科研创新成果。2 .强化服务管理,地震灾害防御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新建建设工程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强化部门协作联动,全面贯彻实施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地震安全基础探测工作稳步推进,地震影响小区划、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基本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卓有成效,农村新建房屋抗震能力明显提高。3 .加强应急防范,应急响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国家、省、市、县互联互通。坚持“防大震、抗大灾”,地震应急准备充分,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壮大。地震应急演练常态化开展,应急救援队伍专业素质和应急能力较大提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展迅速,达到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标准。4 .深化科普教育,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县、范县成功创建省防震减灾示范县,中原油田成功创建省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全市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3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国家级17个、省级23个,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国家级3所、省级32所、市级63所。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组织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国际减灾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宣传活动,各新闻媒体积极开展宣传报道,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党校教学计划,社会公众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和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二)“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形势进入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新要求。“十五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强支撑、增动能、快冲刺、提能级,加快建设“四个、一个高地、一个中心”、走在全省前列的重要五年,人民群众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迫切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下大力气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能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新任务。“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完善机制,推动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注入新动能。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建筑物减隔震、绿色震源、光纤地震监测等新技术和地震预警、地震情景构建等创新产品不断推广应用,为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三)“十五五”时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市地处华北地震区中部,境内分布有聊兰断裂、黄河断裂、长垣断裂、安阳南一清丰断裂、固城一梁庄断裂、磁县一大名断裂,历史上发生过6.5级破坏性地震,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近年来全省地震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我市处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内,全市区域属于7度以上高烈度区,近三分之二处于8度区。我市人口稠密,”小震致灾,大震巨灾”特征突出。未来5年我市震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同时,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存在短板和弱项。地震监测站网密度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不强,智能化程度不高,地震科技支撑不足,地震预报领域等关键核心技术仍未突破。地震预警等防震减灾新兴服务领域亟需规范,地震短临预报能力与社会期望差距较大,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不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与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建设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不足,次生衍生灾害防范能力不强,应急响应保障能力亟待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不足。地震灾害风险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城市风险高、农村设防弱”的抗震设防状况亟待改善,风险隐患底数尚未摸清,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落实不够到位;防震减灾科普覆盖面不够。全社会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自救互救、应急避险能力不足;防震减灾治理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创新不够、满意度不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提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努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精准施策。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为实现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预防为主、降低风险。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坚持关口前移、服务下沉、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聚焦制约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坚持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健全开放合作、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激发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三)主要目标到2030年,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显著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本业务、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基本建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明显提升地震灾害防御水平,地震灾害风险对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降低,突发地震事件应急能力显著提升,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社会治理现代化成效明显,逐步迈进全国全省先进行列。(四)主要指标“十五五”主要量化指标号类别指标内容预期值在全市达到LO级,初地震监测能力步实现非天然地震自动定地性分类。震监测预测预地震速报时效1分钟内自动速报,7分钟内正式速报。警能力地震预警发布时效震后510秒。地震预警公众覆盖率不低于80%。地震预测预报震后30分钟内判定震后趋势,年度地震预测预报指标超过10项,初步实现我市概率预报。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完成率市抗震救灾应急(防震抗震)指挥部成员单位、各县(区)达到100%O地震应急响应时效震后30分钟内与灾区指挥中心联通,72小时内实现自我保障能力。12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基本生活救助。通信保障能力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临时应急通信重点保障率达到100%。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完成量不少于5个。O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完成率应评工程的100%。1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完成量6个县(区)。2活断层探测完成量100%o31:25万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覆盖面积黄河流域(段)全部完成。4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改造完成量城巾不少于1万户。农村不少于1万户。5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基础上提高一档取值。6公共服务水平政府仃业满思度80分。7社会公众满思度80分。8面向公众服务事项不少于2项。9面向行业的专业服务事项不少于2项。面向政府的决不少于2项。O策服务事项1公民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比例达到20%。2防震减灾科学素养科普阵地建设建设12处防震减灾文化主题公园。3防震减灾示范单位创建量新认定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不少于5所。4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5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辅导员、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培训率达到80%以上。三、主要任务(一)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1 .开展黄河流域(段)地震灾害风险治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配合省地震局对穿越黄河的主要断裂开展地震构造环境探测,建立沉积层结构模型,查清房屋设施抗震能力和地震灾害隐患基本情况,完成聊兰断裂三维空间探测。完成黄河流域房屋承灾体抽样详查,编制1:5万活动断裂避让区划图,分期分类治理建筑工程地震安全隐患,推进地震灾害风险精准治理。建设黄河流域(段)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数据库、地震成灾过程关键模型库,编制大比例尺活动断层分布图、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活动断层避让区划图、房屋加固优先级区划图,构建地震与地质灾害全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系统,实现地震灾害风险动态评估。2 .强化抗震设防管理。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明确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强化全过程监管,构建权责明晰、科学有效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体系。推动开发区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落实一般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重大工程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较大提升,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和重大工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技术,建立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有效管控各类建设工程地震灾害风险。3 .提升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完善全市地震应急响应保障预案体系,定期开展应急响应保障演练。建立震情灾情紧急快报工作机制,强化区域协作联动。开展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完善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实现地震灾情快速获取与应急产品精准产出。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对规划建设、维护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