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措施.docx
《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措施.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措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需要以严明的纪律和扎实的作风保障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近年来,黄陂区纪委监委紧盯乡村振兴项目资金跟进监督,严肃查处了一批虚报冒领、损公肥私、优亲厚友、失职失责等突出问题。相关案件涉及项目资金广泛,涉案者主要是职能部门干部或村干部,且存在一定的规律和共性。现对乡村振兴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和思路,针对性提出对策举措。1、问题成因分析违纪违法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党员干部廉洁意识欠缺、贡任意识不强等主观原因,但从客观上分析,基层公权力行使的监管、监督
2、机制方面存在不足,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机制不顺畅,也是造成腐败和作风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一)基层监督质效不高导致“微权力”监督仍有盲区。村(社区)普遍设立纪检委员,监督机构已延伸到末梢,但监督能力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熟人社会监督难、主职干部监督难问题依然突出,监督质效还不够高。由于缺乏全面高效的基层监督体系,乡村振兴政策资金拨付环节中出现廉洁风险和薄弱环节,一些党员干部凭借熟悉政策的优势出现侥幸心理,利用管理分配、申报审核项目资金的职权之便,以获取经济或物质利益为目的,出现虚报冒领、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等违纪违法行为。比如,有的村干部利用其负贡申报工程征地补偿费的便利,以当地居民
3、的名义虚列补偿费用,套取资金后供个人使用;有的利用管理分配村集体资金物资的权限便利,通过截留惠民惠农资金、虚报工程项目、提取工程管理费等方式,想方设法将集体资金占为己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基层监督的预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二)党员干部履职不力导致资金发放落实出现偏差有的党员干部尽管没有谋取私利的主观故意,但履职责任心不强,在政策执行中敷衍了事,最终造成政策落实不精准,国家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这类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乡村振兴政策对象资格审查不严,对不再符合条件对象信息变动上报不及时,导致公职人员、不符合条件群众、去世人口违规领取补贴资金。比如,有的村干部在发放补贴资金时动态管理不到位,本村6户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振兴 领域 腐败 作风 问题 成因 分析 对策 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