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4 .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重难点1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2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教学准备1 .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 .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2、.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几件事情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板块一由“志”入课,畅聊志向1 .书写、解释“志”字。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被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思考立下的志向。(板书:立志)2 .聊志向,引入新课。(1)请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立下的志向。(2)书写课文题目,指导“崛”字的字形和意义,理解题目的意思。“崛”是山字旁,字义多跟山有关。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
3、呢?(兴盛、繁荣、富强)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把“中华,”之,“崛起”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课件出示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3)请学生大声地齐读题目。(4)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5)引入课文: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周恩来为什么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从“志”字的文化渊源谈起,为本课奠定了深沉厚重的感情基调,使开讲不落入俗套。同时,请学生畅聊自己的志向,轻松入课,并且与本课最后一环节的写作呼应,让学习作用于生活实际,既有天空之高远,又兼土地之厚实。板块二自主识字,指导书写1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2
4、.出示生字,请学生观察,自主识记,提示: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可以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识记。课件出示崛范魏晰效淮惑惩斥3 .学生当小老师,分享识字方法,老师相机指导、梳理。(1)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掘崛校效难、准淮(2)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委+鬼=魏日+析=晰或+心=惑征+心=惩(3)组词识记。请学生给“范”字组词,理解意思。(4)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请学生找找“斥”字出现在课文的哪句话中,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用换词法来理解“训斥”的意思。4 .开火车读词语。5 .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请学生按结构分类,观察字的左右、上下所
5、占比例。课件出示肃晰振胸怀赞效凡顾训斥6 .重点指导以下汉字的书写。(1)独体字作部件后字形的变化。“赞”上半部的第一个“先”变竖弯钩为竖提,“效”左半部的“交”变捺为点,“疑”中“矢”变捺为点,“惑”下边的“心”的最后一点写在斜钩的下面。(2)请学生观察“肃”的笔顺一一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提醒学生下半部分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写,并请学生把这个字练写一遍。7 .请学生练习书写,其中,“训斥”可连词书写。【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识记、当小老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在适宜的时候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地识字。对于难写字,首先教师示范,其次学生观
6、察,最后总结、练习,教学扎实、有效,大大降低了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板块三练习归纳,说清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1)出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划分内容。课件出示划分几件事的方法:借助过渡段;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2)学生交流,根据事件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2 .学生尝试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同时排除次要人物的干扰。在交流中师生共同完成表格。课件出示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第一件事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
7、(问)周恩来(回答)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第三件事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妇女(受欺负)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周恩来(看见、体会)3.学生对照表格,尝试将三件事的内容分别说一说。(1)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忘怀。(3)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4 .再读课文,思考: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是结果?哪件事是原因?引导发现:课文并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 崛起 读书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