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华北乡村的治安问题及其官民应对——基于顺天府宝坻县青苗会组织的考察.docx
《清代华北乡村的治安问题及其官民应对——基于顺天府宝坻县青苗会组织的考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华北乡村的治安问题及其官民应对——基于顺天府宝坻县青苗会组织的考察.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清代华北乡村的治安问题及其官民应对基于顺天府宝逛县青苗会组织的考察传统中国农民被西方学者描绘成为两种形象,第一种说法,“把农民说成是勤奋的自耕农,是农业社会的支柱”,“这样一种理想化的农民辛勤耕作,勤劳节俭,乐于纳税,用以回报君父的拳拳挚爱关怀之意”;第二种说法,“把这些黎庶看作有如驮重的沉默野兽,每隔一段时间,很容易就会变成叛匪,啸聚起事,攻击主人”。魏斐德:大清帝国的衰亡,廖彦博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第19-20页。就近代华北的乡民而言,显然难以良民或者乱民来简单划分,部分乡民可能根据农业生产节气的转换而不断变换身份,农忙时节为良民,农闲时节又化身为贼匪。清末
2、以来,因战乱频仍、灾荒不断、生态恶化、农业破产等因素影响,华北乡村治安问题日益突出,偷窃、抢劫、赌博、纵火等各类治安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乡村社会秩序。研究表明,对于村庄治安问题,无论是中央政权、州县政府还是乡里保甲制度都难以全面覆盖应对。参见王洪兵、张松梅:皇权下县:清代乡里制度实践运作的困境及其出路一一以顺天府宝城县为例,东岳论丛2022年第3期。在此背景下,华北青苗会组织异军突起,在承担看青职责的同时,肩负起维护村庄治安的主要任务。参见王洪兵:青苗会与清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7年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278-29
3、1页。本文主要利用清代顺天府宝城县刑房档案,梳理近代华北乡村的主要治安问题及其社会危害,揭示官方与乡村处理治安事件的基本诉求,考察青苗会维护乡村治安的基本举措和效果,以期有助于推进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一、清代华北乡村治安问题及其根源清代华北地区旗民杂处,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学界关于华北区域划分并未达成共识,标准各异,本文的研究区域主要限定于以京津冀为中心的华北核心地区。关于华北区域概念的形成可参见王先明:界域建构中的困境及其反思一一立足于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的考察,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1期;仲伟民:明清时期“华北核心区”历史演变与社会经济变迁,光明日报2022年9月26日,第14版。在天津,
4、“津郡五方杂处,良莠不齐,民多嚣悍,动辄斗争,俗尚浮华,鲜知节俭”。光绪津门杂记卷上乡甲局,光绪十年刻本,第41页b。紧邻天津的宝纸县治安问题尤为突出,乾隆年间,流民充斥宝纸县乡村,“在村硬索酒食”,严重扰害乡村社会秩序,因官府难以管束,县属马头庄村民张成福等设立管教乞丐棍头,搭盖窝棚,严防外来乞丐索扰。顺天府尹陈照仑奏为查获宝城县新马头庄民张成福等假借名目胁制地方请敕部确审究拟事(乾隆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04-01-01-0210-035o本文所引清代档案资料,除特别注明外,皆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下同。乾隆三年(1738)间,针对乡村治安形势堪忧的
5、现状,乾隆皇帝分析根源在于民风彪悍不读诗书,不闻训诰,所以不知理法”,乾隆帝告诫地方督抚要警惕乡村治安事件,吸取明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如李自成当初原系小贼,因为忽略他是小贼,遂致酿成大事,总是防微杜渐最紧的”。闽浙总督郝玉麟奏为同安县营弁拿获柯钦等假神造谣谋抢等犯事(乾隆三年正月初八日),宫中朱批奏折,04-01-01-0032-002o乾隆年间,时任潍县知县的郑板桥发现乡村治安问题严峻,“乡俗日靡,赌风炽甚,败家失业者众,抢劫偷窃之案迭出,殊堪浩叹”,在郑板桥看来,州县政府没有充分发挥治安职能,“若认真缉捕,按律惩办,匪徒绝不敢如是猖獗”。郑板桥:郑板桥集,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10
6、7页,第230页。为了维护乡村治安,郑板桥特别组建治安小队,“专司巡防缉捕之责”,但是让郑板桥意想不到的是,小队人员借禁赌、防盗的名义,讹诈勒索,”对于分所当为之事,反置若罔闻,甚且包庇私盐小贩,窝藏巨窃赃物,弊端百出“,经查,“四乡被害者约有二十余家“,郑板桥也因此懊恼不已,只得将治安小队解散。郑板桥:郑板桥集,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107页,第230页。到清代中后期,治安问题愈发严峻,包括宝城县在内的京畿治安状况日益恶化:“顺天府香河、武清、宁河、宝城,直隶天津等县及黄邨地方抢劫频闻,文武官弁缉捕不力,隐忍讳饰,致令盗贼远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55册,桂林
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63页。关于华北乡村治安问题,据清末谴责小说老残游记描述:“大盗系有头领,有号令,有法律的,大概其中有本领的甚多;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既无人帮助,又无枪火兵器。抢过之后,不是酗酒,便是赌博,最容易犯案的”。刘翳:老残游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3页。尤其是灾荒期间,民生困苦,无业村民行窃事件频繁,社会生产雪上加霜,为保护自家庄稼和财产,乡民只得自行组织护卫事务。耆英奏为先后盘获武清县民张忠等请交部审讯由(道光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折件,069311。本文所引宫中档奏折、军机处档折件皆
8、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下同。在清末的华北乡村,纵火事件频发,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乡村是火灾多发之地,在官方看来,“乡村房屋多属柴草苫盖,秣秸为篱,最易引火延烧”,因此官府要求乡民要加强防范火灾意识,”时刻留心查察,毋稍懈怠,并嘱令童稚妇女一体小心,谨饬公备救火器具,以防不虞。余剩柴草悉行堆放庄外,不得紧靠房篱,以致惹火延烧”。宝城县知县防火告示(嘉庆二十四年九月二十日),顺天府档案,41-011o为了应对火灾,宝纸县村庄设立了基础消防设施,道光二十五年(1845),据厚俗里乡保刘顺一称,厚俗里方家庄“有公置天一水局救火器具,水激灯管等物另设房间锁户存贮,以备遇事应用”。11厚俗里乡保刘顺一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华北 乡村 治安 问题 及其 应对 基于 天府 宝坻 青苗 组织 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