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博:明代文官荫子武职制度探析.docx
《秦博:明代文官荫子武职制度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博:明代文官荫子武职制度探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秦博:明代文官荫子武职制度探析2024-03-2513:13古籍摘要:作为一种特异军功褒奖荫叙,明代文臣荫子武职制度滥觞于景泰朝,通过不断的事例积累和制度调整而发展成为文臣荫叙体系中的最高层级。在长期的制度运行实践中,文臣荫武实际上起到了补充文臣封爵的作用,潜在政治影响巨大。文臣荫子武职制度使部分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绝大多数进入锦衣卫军官序列,客观上促进了明代社群阶层的流动,对加强文臣、武将间的联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文臣荫武制度以及荫武军官跨越文、武而形成的政治庇护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着军队的腐败。明代恩荫制度,特别是文官荫叙制度的基本框架已有学者考论,然而明代文臣荫子武职
2、在恩荫制度中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它的缘起、演化过程尚未被学界充分揭示。考察文臣荫武制度并非仅限于对制度本身的梳理,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明廷在勋爵册封制度不断僵化失效的情形下,有以文臣荫武补充文臣封爵的趋势,这一政治现象尤其值得探讨;其二,明代文、武两途原本界限分明,文臣荫子武职造就出一批缙绅出身的锦衣卫将帅,使缙绅、武将群体的身份壁垒得以打破,同时催生了文臣、武官间复杂的政治庇护关系。鉴于前人研究之不足,笔者将追溯明代文臣荫子武职制度的缘起,评价其利弊得失,并对相关的政治社会问题作出分析。一、文臣荫子武职制度的缘起1.早期文臣荫武事例考辨关于明代文臣荫子制度,有学者指出,景泰朝以前得荫
3、叙者仅五十余人,且“皆属特恩荫职”,“荫职一般都是在荫叙者故后或致仕以后”,多有“通过乞恩获得”,所荫职官中仅“个别为军职”。是故文臣荫官武职诚为文职荫叙中的特殊种类,其发展脉络既未脱离整个荫叙制度,又别具特色。翻检明代列朝“实录”,参照其他正史政书、杂史笔记及前人研究,可发现最初的一批文臣荫叙武职出现于明代中前期,通过考察这些个案或可认识这一制度的最初状态。依明史杨荣传记载,正统五年(1440年),内阁大学士杨荣病逝,“年七十,上辍朝一日,赠太师,谥文敏,授世都指挥使”。这一叙述十分模糊,给人以正统五年杨荣甫逝即被恩荫子孙武职的感觉。如果此说成立,杨荣子孙则是笔者目力所及明代最早获荫武职的文
4、官后代。但细究此条记载,疑窦甚多,不可不辨。首先,也是最可疑处,依明代武官制度,都指挥一级是流官,特殊情况下准世袭一辈,无所谓“世都指挥使”者。据成化朝大学士尹直骞斋琐缀录载成化十三年(1477年)事:时福建都指挥杨晔,以殴死人命,蒙差刑部、锦衣官勘提。哗逃匿京师其姊夫董中书为家。董托锦衣百户韦英营解。适英正欲从汪(笔者注,太监汪直)刺事而无由,即潜报汪,谓晔东杨少师(笔者注,指杨荣)之曾孙,家资巨万,造恶百端,尝纳生人于棺,合置诸穴。今事露,乃挟黄白数千两来京,贿求内外,将欲招纳亡命,下海谋不轨。汪甚喜,昏夜驰至韦家酣饮,发官校掩捕哗等,就韦舍鞫之。此事原委另见明宪宗实录:法司拟福建建宁右卫
5、致仕指挥同知杨泰罪,坐斩。时泰子晔为太监汪直所获下狱死,上命太监钱喜及百户韦瑛往籍晔家,并械泰及其同居男女百余人至京狱具命。泰依律处斩,其余拟罪有差,财产悉入官,独祠堂与田三十顷给还泰家属。综合两说可知,杨荣孙杨泰、曾孙杨晔确实两代世袭武官,所任官职为建宁右卫指挥同知,在杨荣原籍卫所性注。但在成化本朝即有人如尹直讹传杨晔任职“福建都指挥”,造成明史纂修者剪裁之误。其次,排查史料知,杨泰并非在杨荣死后即得职,其得授武职的原委值得考究,或非承荫。据杨荣死后时人为其所撰“行状”等资料杨荣有“长子曰恭,次日让、曰锡、曰赐、曰贵芳、曰贵通”,“孙男十二,泰、俨、俊、伦、俭、佶、儆、佐、保、伟、倜、仪”,
6、而杨泰在杨荣“卒于武林驿”时,以长孙身份“侍侧”并“殓含如礼”。但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杨荣离世时朝廷仅“官其子恭为尚宝司丞”,未提及杨泰情况。再查弘治朝八闽通志,景泰间任建宁右卫指挥同知者有杨泰一员,系由景泰朝“建宁右所副千户升”,杨泰子“杨炜”于成化朝“袭父泰职”,任指挥同知。其中杨泰无疑为杨荣长孙,“杨炜”应是“杨晔”之误,诚杨荣曾孙。据此,杨泰应大致于景泰年间被授建宁右卫副千户一职,后升任本卫指挥同知世袭,其授官距杨荣去世已有一段时间。至于杨泰得职副千户并累升世袭的详细时间、原因、经过,皆不见于“明实录”、方志等权威史料,或是碍于杨晔的狼狈情况而有所避讳。但“明实录”中的一条相关记载却透露
7、出些许线索。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一月,有“福建建安县民杨泰、杨让,崇安县民蓝文煜”等“各出谷千石有奇赈济”,景帝”诏赐玺书旌劳复其家”。杨荣原籍福建建安,长孙名“杨泰”,次子名“杨让”,与“实录”所载捐粮之人同名同地,似为同一人。而正统、景泰年间捐纳成风,有学者指出,至景泰七年(1456年),朝廷因灾害严重,已准湖广军民有能纳米五百石者授军职百户,八百石者授千户。由此推想,杨泰有可能是先输粮千石,后于景泰朝以捐纳得授武职,或非承接祖荫。是故,杨荣之例存疑,不宜作为早期文臣荫子的典型加以讨论。此外,有学者将洪熙元年(1425年)尚宝司卿朱诱升世袭金吾左卫指挥使的事例归为文
8、臣荫子武职类。实际上,仁宗是因朱诱在“先帝靖难时常效力守城”,且预测出了“夜有星大如杯,色赤,见天钩”的瑞象,故而改其尚宝司卿文职为世袭武职以资搞赏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荫子武职。王世贞即将朱诱事迹列入靠山堂别集之文臣改武条目之下。排除杨荣等人的案例后,再梳理“明实录”中的相关记录,可发现较为典型的文官荫子武职事例最早见于景泰朝。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其时督兵贵州的兵部尚书侯琏“以劳瘁卒于普定”,景帝“赐祭葬,荫其子锦衣卫世袭千户”;景泰二年,景帝召兵部尚书于谦子于冕陛见,当即授官府军前卫世袭副干户;景泰五年,兵部尚书兼掌詹事府的仪铭死,景帝“命有司治葬事,录其子海为锦衣卫百户”;同年,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秦博 明代 文官 武职 制度 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