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
《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5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 第四章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第一节 劫炸机概述一、劫机的概念 劫机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飞行中的飞机、危害旅客和飞机安全的犯罪行为。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二、劫机概念的发展 1、作为一般国际法用语,“劫机”应是“非法劫持航空器”含义。2、1963年制定的东京公约(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在第四章设立专章规定了“非法劫持航空器”,是第一个对劫持航空器作出规定的国际公约。3、在1970年的海牙公约即(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中,第1条即对“非法劫持航空器”作了规定:“凡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任何人:(甲)用暴力或用暴力威胁,或用任何其他恐
2、吓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该航空器,或企图从事任何这种行为”。这一定义也是迄今为止国际公认的关于“劫机”的基础性定义。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三、劫机的分类劫机因此也可以分为暴力劫持、威胁劫持两种类型。暴力劫持主要是指劫机分子使用枪支、弹药或其他危险品,直接对驾驶、操作人员实施武力打击或身体强制使其不能反抗而达到劫机目的。威胁劫持可以是暴力威胁,也可以是精神胁迫,使机组人员和旅客不敢反抗而达到劫机目的。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四、炸机的定义 “炸机”就是指使用爆炸品对民用航空器直接实施造成航空器或航空器内人员损害的犯罪行为。炸机并不包括威胁炸机,因为威胁炸机属于劫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类型,只
3、有在犯罪分子实施爆炸后,才能将这一事件定性为炸机事件,在未实施爆炸前,该事件仍为劫机事件,应按照劫机处置程序中的相应规章进行处置,而炸机事件则属于另一种处置程序。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五、劫机历史演进 1、发端 尽管1931年秘鲁劫机事件有许多不明确的因素,但是,在国际上,一般都以秘鲁劫机案作为劫机事件的开端,这一事件中当事人采用武力威胁的方式,强迫飞行员按照劫机者意图飞行。秘鲁劫机事件发生后,直到1947年才有第二起劫机事件发生,这似乎说明了秘鲁劫机事件的确是出于偶然,既未引起充分重视,也没有立即成为效仿的榜样。因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1947年一名保加利亚叛逃分子劫持该国飞机逃往西欧即
4、第二起劫机事件,是近代劫机事件中的第一桩。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2、冷战时代 由于政治因素导致的劫机案,对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犯罪分子大多没有追究其法律责任,有的劫机者因为政治需要竟然还得到“英雄”般的礼遇,犯罪成本和犯罪效益的严重失衡导致模仿性的劫机事件逐渐增加,范围也逐渐扩展。最初,劫机事件多发生在北美、中美国家。到六十年代初,美国与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后,在加勒比区域开始出现了一股劫机浪潮。这次劫机浪潮还促使美国和委内瑞拉参与起草东京公约的代表,强烈要求在公约中增加“非法劫持航空器”一条,以便为处置被劫持的航空器提供国际法依据。显然,东京公约并没有对劫机形成任何威慑力。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
5、场处置3、六十年代中期以后 东欧、西欧、中东连连发生空中劫持事件,所涉及的范围及发生频率大大超过了以往。从1960年到1969年共发生劫机事件149起,平均每年14.9起,大大高于四五十年代,单是1968、1969两年即达到115起。区域分布也已超出东西欧之间或美国、古巴之间,而发展成为遍及全球五大洲各区域的全球性现象。并且由于政治犯不处罚、不引渡的不合理制度框架,出现了一些民间政治组织把劫机作为政治武器使用,比如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为了遏制劫机浪潮,1968年9月,国际民航组织决定着手起草一个反对劫机的文件。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4、七十年代劫机势头仍然不减,并且劫机中的伤亡人数开始大
6、大增加。1970年12月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即海牙公约和1971年9月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公约即蒙特利尔公约相继诞生,并先后于1971年10月和1973年1月生效。但是,整个七十年代劫机事件仍然高达346起,平均每年达34.6起。不过,七十年代较六十年代虽有大幅增加,但从历年发生的劫机事件数量来看,七十年代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七十年代前两年与后两年相比,相差2.7倍。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5、八十年代 由于六十至七十年代持续不断的劫机事件,其严重后果引起了各国重视,并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从1970至1979年,在劫机事件中共造成1225人死亡,1045人受伤。三个
7、反劫机公约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响应,因此,劫机事件较七十年代有较大减少。八十年代共发生231起,平均每年23.1起。就伤亡人数来看不容乐观。因此,可以认为,八十年代劫机导致的伤亡并不低于七十年代。显然,劫机的频度虽然降低,但是劫机带来危害程度却增大了。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6、九十年代(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格局有所缓和,劫机事件总体上继续减少,共发生了195起,平均每年19.5起,最高年份1990年为36起,最低年份1995年为10起。这一阶段的伤亡人数也下降了。以政治叛逃为目的的劫机事件一度中断。但是,更复杂的劫机诱发因素开始出现,种族冲突、恐怖主义、宗教矛盾、地区冲突、霸权主义等问题促使
8、国际政治斗争更加复杂化,冷战后新的矛盾在积聚中。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7、“911”事件后新世纪伊始,2001年的“911”事件使人们意识到劫机事件已发展到新的阶段,空防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911”事件后至今(2007年8月18日止,以下均同),劫机事件数量甚少,共发生70起,平均每年约9起,并且,还没有出现导致飞机损坏和人员死亡的劫机事件。尽管如此,“911”事件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在新型恐怖主义背景下,空防安全仍然无法找到令人完全放心的理由。恐怖犯罪的国际化和联盟化,更具杀伤力武器的容易获取以及劫机者攻击水平的提高都预示着未来航空保安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章劫炸机 行为 现场 处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