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七”源流考探.docx
《“祭七”源流考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祭七”源流考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祭七”漏充考探“祭七”注(清)拉沙拙老闲处光阴卷上:“今俗人死,每七日一设祭,谓之祭七。有先一日祭者谓之接七。至四十九日为断七。”古代地方志中也多出现“祭七”之称。是古代汉族重要的丧俗,人死后每隔七日要设斋祭奠,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祭七”丧俗有着深刻的宗教和民族文化烙印。一、古代丧俗“祭七”溯源(一)“祭七”渊源考证对“祭七”渊源的考证明清已有,其观点归结起来有两种:一种将“祭七”归源于道教“五行相克”“死后魂魄遇七而散”之说。明代张萱疑耀卷三七七中认为“人生四十九日而后三魂全,死四十九日而后七魄散,七七之说盖本此。”注(明)张萱:疑耀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4页。至于魄为
2、何遇七而散,王充论衡第二十二卷订鬼中讲“人死为甲乙之鬼,庚辛之神可杀鬼”注(东汉)王充:论衡第二十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44页。,明郎瑛在七类修稿(上)卷十八义理类七七义注(明)郎瑛:七类修稿卷十八,安越点校,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214页。据此推及五行相克,所以要做法事来消除不祥。清赵翼在咳余丛考(下)卷三十二七七中综合了各种证据:田艺衡春雨逸响云,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死以七日为忌,一腊而一魄成,一忌而一魄散。杨用修亦云,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郎仁宝云,天以二气五行生物而有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天之道惟七,而气至六日有余为一候,人之
3、气亦惟七,凡六日有余而行十二经。又引论衡订鬼篇曰,鬼者,甲乙之神。甲乙者,天之别气。人病且死,甲乙之神至矣。假令甲乙之日病,则死见庚辛之神。盖甲乙鬼,庚辛报,故甲乙日病者,死期尝在庚辛也。而因以推五行相克之理,如木日鬼,则金为之杀;金日鬼,庚辛报,则火为之杀;皆隔七日也。是数说者皆有理。大抵阴阳往来,多以七日为候,如世人病伤寒者,其轻重每七日则一候易曰七日来复,此固天之道也。注(清)赵翼:核余丛考(下),曹光甫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25-626页。赵翼引用更丰富的材料,推断“七七”是因阴阳相通七天为一个时间段,且“七七”始自元魏、北齐,元魏道士寇谦之教盛行,道家“炼丹拜斗,
4、率以七七四十九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所以“七七”源于道教。清王应奎柳南随笔中进一步解释“五行相克”:“或问人死,每遇七日则做佛事,谓之做七,何与?日:人生四十九日而魄生,亦四十九日而魄散。日:何以遇七辄散也?日:假如人以甲子日死,则数至庚午为一七。甲、木也,庚、金也。金能克木,午又冲子,谓之天克地冲,故遇七而散,至七七日而散尽也注(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0页。清钱泳履园丛话(上)丛话三考索七七指出“佛氏之说,无足深考。惟临淮新语谓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复也。祭于来复之期,即古者招魂之义,以生者之精神,召死者之灵爽,至七七四十九日不复,则不复矣
5、,生者亦无可如何也。此说最通。”注(清)钱泳:履园丛话(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第86页。钱泳认为首七日即“阳来复”,这天死者要还阳所以生者要招魂,若等四十九日魂魄还没招来就真的死了。从明清学者这些考证来看,明郎瑛从道教“五行相克”角度推及“七七”,认为佛事意在解“克”;清人进一步用五行如何相克之理来解释“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明确将“七七”归源于道教,要守住魂魄助人还阳。学者们将“七七”追根溯源到道教的原因:一是道教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二是不少土人认为佛事迷信,比较排斥,如唐姚崇、宋司马光、清钱泳等,所以他们试图避开佛教的影响因素。将“七七”归源于道教并不与“做佛事来解禳”相矛盾
6、,道教是因,佛教是果。另一种观点认为源于佛教的影响。“七日斋”本为佛教僧徒死后的法事活动,又称“斋七”“七七斋”“累七斋”,释氏要览卷下杂记累七斋载: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瑜伽论云:人死中有身,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若有生缘,即不定。若极七日,必死而复生,如是展转生死,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定得生如世七日七日斋福,是中有身,死生之际,以善追助,令中有种子,不转生恶趣故。由是此日之福,不可阙怠也。”注(宋)释道诚撰:释氏要览校注,富世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540页。人死后为“中有身”,寿命七天,等待投生的机缘,若没有遇到投生机缘便会死而复生再等七天,如
7、此等至七七四十九天,因此在这七日一期的转变期间便是死者投生到善道或者恶道的关键时刻,亲人们若能斋戒诵经,便可将功德回向给死者助死者往生极乐。紧接着在斋七幡子注(宋)释道诚撰:释氏要览校注,第541页。篇载七七日由主僧剪白纸幡子烧化可以助亡魂飞升。阿毗达摩发智大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中都有类似“中阴身”说法。佛教于东汉传入我国,至唐影响迅速扩大,这与“七七追荐”在俗世开始效仿到流行的时间是一致的,最早的文献记载也是“七日斋”佛事,因此“祭七”源于佛教之说也有道理,佛教对于“七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七七追荐”的佛事内容。明清学者多从佛教、道教对于“祭七”的影响来溯其源:道教对于“祭七”最大的影响是“死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