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6篇).docx
《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6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6篇)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篇1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历久远而弥新,经沧桑而不老,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依托。何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变则通思想。谈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人们经常提到易传上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就包含着变则通思想。要载物,要自强不息,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与社会,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改变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历代仁人志士无不是在变革创新中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的。中华民族精神中这种变革创新精神的源头,可以说就是先秦时
2、代的变则通思想。变则通来源于易-系辞下篇: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这段话起初只是对易的解说,所谓变则通是讲易的卦象和理念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只有变才能解释各种现象、说明各种道理。易所包含的变则通理念是对长期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上古时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变则通思想与上古时代的社会政治发展有密切关系。夏、商、周的变革曾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论语-为政载孔子语: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在这里把夏、商、周三代变化的特点总结为两条:一是因,就是继承;二是损益,就是变革。有继承
3、又有变革,于是社会就前进。孔子还预言,就是今后的历史发展也离不开这个轨道,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的这个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理念的建构非常重要。如何认识历史发展问题,关系到对社会前途的瞻望,所以人们无不关注。就历代王朝而言,无非是恪守祖宗之制与变革发展两种思想在起作用。前一种思想不能说是毫无道理而要完全摒弃,但其中因的成分往往过重,所以此途多流于顽固守旧。后一种思想虽然多因实行中出现一些问题而遭人批评讥讽,但主体思路是积极的、奋发有为的。是因循还是变革,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碰撞。然而,历史总是在前进,即沿着变革之途发展。在争辩历史如何发展问题时,争辩的双方都会引用孔子的话作为根据。讲恪守
4、祖制者多强调孔子所说的因,讲变革发展者则多引孔子所说的损益。虽然皆不违孔子之意,但似乎并没有真正领会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说的因与损益,实际上都是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事情,两者都离不开发展,发展是个大前提,离开了发展讲因和损益都没有多大意义。再从易的思想看,变则通是首先要强调的思路。可以说,因和损益都是为变则通服务的,也就是为变而因、为变而损益。历史上,夏、商、周政治、文化的因革与变迁,给先秦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变则通是先秦这个长时段里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的经验概括与理念提升的结晶,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后期,由于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中国由盛转衰。今天,我们应传承好
5、包括变则通思想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篇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落脚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实践中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社会各界的共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如果丢掉了传统,就可能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在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当前,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6、化,关键是继承和弘扬其中丰富、优秀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具有永恒的价值,在历史上代代相传。此外,还应继承各种优秀的文学著作、音乐、舞蹈、戏剧等。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文化创新。我们常说旧邦新命。所谓旧邦新命,主要体现为尊重传统、弘扬传统但不因袭传统,而是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对传统的东西进行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应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文化创新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
7、爱国精神、知行合一的笃行精神等。对于这些精神,我们应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也应注入新的因素,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文化创新还应立足于当今现实,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二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引进来与走出去是相反相成的关系,两者应该平衡发展。引进来的目的是为了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更好发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人
8、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中华文化讲求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引进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需要强调的是,引进优秀文化成果不能囱囤吞枣,更不能盲目照抄照搬,而要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更适合中国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要注重引进来,也要注重走出去。只有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国才算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对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国家产生过深刻影响。17世纪至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翻译介绍到欧洲各国,震动了欧洲许多国家的思想界,形成崇拜中国文化的热潮。中国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把握 传承 传统文化 思想 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