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蜀的文治政策与《花间集》的编纂原则.docx
《论后蜀的文治政策与《花间集》的编纂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后蜀的文治政策与《花间集》的编纂原则.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论后蜀的文治政策与花间集的编纂原则花间集由后蜀勋臣赵廷隐之子、卫尉少卿赵崇祚主持编黑,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前后。此时赵廷隐虽居高位,但在后蜀新主孟昶削减武将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文治政策的政治形势下,仍觉临渊履冰。面对众多勋绩卓著的武将或是夷族或是流放的惨烈情形,赵廷隐最终选择了由武向文的转型。花间集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编纂成书的。此书虽由赵崇祚主编,但编纂花间集却是家族行为。赵氏家族动用大量人力编纂此书,不仅于词作内容风格的遴选上用力甚多,在编纂形式上更是用心良苦,以期投合孟昶的文学喜好,逢迎后蜀的文治政策,昭示武将家族的转型,表达忠心为臣之意。此是赵家身居要位、全身远祸的种方
2、法。花间集成书后,或受到了孟昶的肯定而广泛流播,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消除家族政治危机的作用。兹详论之。一、后蜀的文治政策与花间集的选词取向宋人张俞华阳县学馆记言孟氏踵有蜀汉,以文为事:宋张俞:华阳县学馆记,成都文类卷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蜀先主孟知祥初到四川之时,面对“蜀中群盗犹未息的局面,择廉吏使治州、县,蜀除横赋之苦,安集流散之民,下宽大之令,与民更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笫8966页.蜀中的经济渐渐得到恢复。后主孟昶“能文章,好博览,知兴亡,有诗才,宋王明清:挥感录,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92页。他没有披挂上阵、血染疆场的经历,身上少有武将的专横,
3、却多了文人的儒雅。其兵不血刃,通过“擒王”这一简单有效的方式,铲除了军事强将李仁罕等人,扭转了武人跋扈恣睢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针对五代时期军事将领常拥兵自重的局势,孟昶着力握弃“武功”,提倡“文治。其力戒前蜀王衍荒淫骄佚之失,颇勤于政,孜孜求治。罢兵修睦,与民休息,蜀中渐趋安定富庶。至广政二年(939)、三年(940),“边陲无扰,百姓丰肥。宋勾延庆:锦里耆旧传,傅瞪琮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6049页。孟昶抑武事而扬文教,其提倡儒学,主张以文教礼乐治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刻经修史。孟昶绍汉庙学,宋张俞:华阳县学馆记。篆刻石经。后蜀石经肇刻于广政初年。
4、宋曾宏父石刻铺叙言“益郡石经,肇于孟蜀广政。悉选士大夫善书者模丹入石二宋曾宏父:石刻铺叙,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后蜀宰相毋昭裔曾“按雍都旧本九经,命张德昭书之,刻石于成都学宫”。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769页。蜀石经有经有注,为历代石经所罕见。清人杨宝臣言“蜀石经悉遵太和本,为唐代传写之遗,开成仅刻经文,孟氏并镌各注,故可宝贵:蜀石经刊刻时间长,规模宏大,体例严谨,经注结合,堪为教民之典范。经书可为教化,史书则可为借鉴。后蜀重修史,设有史官史馆,修史制度比较健全。中原的五代修史仅是后代纂集前代在位帝王的实录,无后代修纂前代纪传史之举。而十国中的后蜀,既
5、纂集本朝皇帝实录,又修撰前朝纪传史,是五代十国时期完整维承唐代修史制度的政权。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40页。后蜀李吴主持修纂四十卷前蜀书,又主持修后蜀高祖实录三十卷,后蜀后主实录八十卷。且有蜀祖经纬略一百卷,枢机集二十卷,合编当时朝廷的制造奏议。孟祖注重修史,其意不仅在借鉴前代兴亡,更在加强政治认同,乃是“文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兴办学校。学校的广泛设立是教民的重要环节,是推行教化的重要途径。此在治蜀历史上有成功先例,可为孟昶借鉴。宋人吕陶在经史阁记中说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于无穷者,其具有三:一日文翁之石室,二日高公之礼殿,三日石壁之九经。宋吕陶:经史阁
6、落成记,成都文类卷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石室乃是西汉时期蜀中所设立之学校。礼殿指东汉兴平元年(194)蜀郡太守高公于文翁石室之东建周公殿,并画远古君臣圣贤像以祭。九经即后蜀所刻石经。蜀上自唐末以来,学校废绝,教化的推行失去了基本的场所。孟昶于是“作都内二县学馆,置师弟子讲习,以儒远人。宋张俞:华阳县学馆记O宰相毋昭裔亦出私财营学宫,立黄舍。清吴任臣:十国春秋,第531页。此皆为培养人才,施行教化,维护统治。欧阳炯之忘形交景焕曾言孟昶“承祖纂业,性多明敏,以孝慈仁义,在位三纪已来,尊儒尚道,贵农贱商,宋王明清:挥鹿录,第291页。其“戒王衍荒淫骄佚之失,孜孜求治,与民休息,虽刑罚稍峻,而不至酷
7、虐,人颇安之”,宋张唐英:蜀樗机,傅璇琮主编:五代史书汇编,第6100页。又“开献纳院,创贡举场,不十余年,由西潭隐者俱起,肃肃多士,赳赳武夫,亦一方之盛事:宋王明清:挥廛录,第291页。第三,镂印书籍。后蜀镌刻石经的同时亦刻印经书以推广教化。四川在唐末已有很多书坊,但其刻印的书籍多是阴阳杂记、字书小学等。始至后蜀,毋昭裔请刻板印九经,蜀主从之。自是始用木板摹刻六经自毋昭裔雕九经及诸史,两蜀文字由此大兴,文学复盛。(清叶镌辉:书林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19页。后蜀镂印推广书籍之举,带有恢复文道、提倡教化之目的,亦是孟昶文治政策的重要表现。后蜀刻印经书,也镂印文学书籍。在后蜀立国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花间集 论后蜀 文治 政策 编纂 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