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文学、区域文学到地方路径-——对“地方路径”研究若干质疑的回应.docx
《从地方文学、区域文学到地方路径-——对“地方路径”研究若干质疑的回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地方文学、区域文学到地方路径-——对“地方路径”研究若干质疑的回应.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地方文学、区域文学到地方路径对“地方路径”研究若干质疑的回应FromLocalLiterature,RegionalLiteraturetoLocalPathrResponsetoSomeIssuesabouttheStudyofLocalPath”作者:李怡作者简介:李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成都610207)o原文出处:探索与争鸣(沪)2022年第20221期第63-69页内容提要:现代中国文学“地方路径”研究的提出可以置放在从地方文学、区域文学以及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线索中来加以认识。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地方路径”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将有意识地超越“地域文学”或者“地方文学”的方式,
2、实现我们联结民族、沟通人类的文学理想。“地方路径”的提出是对文学与文化研究之“空间意识”的深化,也是对域外中国学研究动向的一种有益回应。中国学者对“地方路径”问题的发现在根本上还是一种自我发现或者说自我认知深化的结果,是创立中国学术主体性的积极体现。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2年04期关键词:地方路径/地方文学/区域文学/文学地理学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冲突融合研究(18AZM)22);四川大学学派培育基金2020年,我在成都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地方路径问题中,以内陆腹地的成都为例,考察了李勃人、郭沫若等与京沪主流有异”
3、的知识分子的个人趣味、思维特点,提出这里存在另外一种近现代嬉变的地方特色。这一走向现代的“地方路径”值得剖析,它与风姿多彩的“上海路径北平路径”一起,绘制出中国文学走向现代的丰富版图。沿着这一方向,我们有望打开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同年1月,当代文坛开始推出我主持的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学术专栏,邀请国内名家对这一问题展开多方位的讨论,到2021年年中,共发表论文33篇,涉及对四川、贵州、青海、安徽等省和内蒙古*,昆明、武汉等市,以及江南、华南、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晋察冀、绥远等不同时期的各种“地方的观察,也有对作为方法论的地方路径”的探讨。2020年9月,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省作协、中国人
4、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当代文坛杂志社还联合举办了“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学术研讨会,国内知名学者与专家就这一主题的诸问题深入切磋,到会学者包括阿来、白烽、程光炜、吴俊、孟繁华、张清华、贺仲明、洪治纲、张永清、张洁宇、谢有顺等。2021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理事会在成都召开会议,会议主题也确定为地方路径与中国现代文学,线上线下与会学者100余人继续就地方路径作为学术方法的诸多话题广泛研讨,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主题会议还得到了首次设立的国家社科基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的支持。经过了连续两年的酝酿和传播,“地方路径的命题无论是作为理论方法还是文学阐述实践都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仅以当代文坛地方路
5、径与现代中国”专栏两年来的专题讨论为例,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学界对这一话题的反应:地方”引发了文学空间的扩展,其中江南、华南、绥远,及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作为空间的“地方推动了学者对邻近问题的联想,例如刘大先提出的“族群”问题等;当然,也有对地方路径”话题予以提醒、修正的声音,包括李永东对“去中心化”的不同意见,张全之对“地方视角有限性的揭示等。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继续推进的工作恰恰可能是更加冷静和理性的反思,以及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文学批评的尝试。就像任!可一种理论范式的使用都不得不经受有限性的警戒一样,地方路径作为新的文学研究方式究竟缘何而来,又当保持怎样的审慎,需要我们进一步辨析;同时,这种重
6、审地方”的思维还可以推及什么样的领域,带给我们其他什么样的启发,对此我们也可以在更多的方向上加以尝试。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是论语的古训。195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发现了概念之于历史事实的重要意义,开启了概念史(conceptualhistory)的研究。我们的相关研究中其实也存在着一系列相互联系却又颇具差异的概念地方文学、地域文学、区域文学、文学地理以及我所强调的地方路径。它们绝不是同一问题的随机性表达,而是我们对相近的文学与文化现象的不同的关注和提问方式。虽然地方”这一名词因为地方性知识”的出现而变得内涵丰富起来,但是在我们的实际使用当中,地方文学”却首先是一个出版界的现象而非严格的概念,即
7、学界对它本身一直缺乏认真的界定。地方文学的编撰出版在1990年代以后逐渐升温,但凡人们感到大中国的文学描述无法涵盖某一个局部的文学或文化现象之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它放置在地方”的范畴之中,因为这样一来,那些分量不足以列为“中国文学”代表的作家作品就有了郑重出场、载入史册的理由。近年来,中国文学史著撰写相对平静,各地大量涌现了以各自省市为单位的地方文学史,不过,这种编撰和出版的行为常常都与当地政府倡导的“文化工程”有关,所以其内在的“地方认同或“地方逻辑”往往不甚清晰,不时给人留下了质疑的理由。这种质疑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区域文学与地域文学的分歧。学界一般认为,地域文学就是在语言、民俗、宗教等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方 文学 区域 路径 研究 若干 质疑 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