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资料资源
(共3781
份)
用时:20ms
-
千语古诗词1.戏酬杨次公宋李复法云说法元非法,六月洪炉舞飞雪。宝香一瓣下天来,须弥座上金光发。三界风雨动雷音,八部人天归象设。昔年关西旧夫子,今日淮南大檀越。扬眉师利倾千偈,隐几维摩无一说。试开门户立.
-
第一章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史1 .夏、商、周时期农具的种类包括那些?2 .无土栽培的方式有那些?第二章农事与节气1 .公历的主要内容2 .农历为什么要置闰?3 .二十四节气内容。第三章作物的播种1 .
-
农事学II教学大纲第一章作物的收获、留种技术(6学时)(五)本章思考题1 .玉米那些类型的品种可以留种,那些类型的品种只能种植一年?2 .棉花怎样进行收获及留种?3 .简述大豆的测产方法。第二章冬小麦.
-
西游记100句经典名言西游记100句经典名言如下,欢迎借鉴参考:1、又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美.
-
关于描写雨的古诗关于描写雨的古诗1春雨宋-楼钥石斗微微覆浅沙,兰丛短短茁青芽。春花著眼未云久,花事于人渐有涯。新雨水明-朱元璋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春雨明-王.
-
稻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重要食物(全球60%以上的人口以此为主食),一般来说,根据其淀粉含量可分为粘稻与糯稻两类。粘稻米质黏性小而胀性大;糯稻米质黏性大而胀性小。糯(包括稻和米)具有重要的经济.
-
六年级读书笔记好词佳句读书笔记好词:1 .璀璨夺目2 .奇思妙想3 .身临其境4 .耐人寻味5 .深入浅出6 .绘声绘色7 .扣人心弦8 .妙趣横生9 .栩栩如生10 .博大精深11 .引人入胜12 .
-
【写材料用典】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例文】事实正是如此,“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此认为,“惟萌于不必忧之地,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以忽视的,恰恰是应该.
-
某区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和中共XX市委XX市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根据XX市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方案精神,抓住机遇,准确定位,明.
-
以酒为上进的诗句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J曹操短歌行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跳楼.
-
从杜十娘怒沉三蹄和蒸由郎ffi三魁看古代女懒f婚恋意识【摘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出自冯梦龙的“三言”,均以妓女求爱、从良为主线,体现了明代女性婚恋观念的大胆转变。借此通过对两篇作品的比较.
-
亲情类题目(专业18篇)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亲情的守望小王出生在一个大家族。每逢节假日,长辈们都会召集家族成员聚会,而小王对此不感兴趣,经常借故缺席。长辈们很不高兴,小王也很苦恼。如今,有不少家族都面临.
-
北斗经注音版解读一、序言与导读北斗经是道教经典之一,以北斗七星为核心,讲述了人与天地星辰的相互关系。本篇解读将详细介绍北斗经的注音版经文,帮助读者了解其内容、特点和价值。二、北斗七星概述北斗七星是北方.
-
五年级优美词语以下是五年级学生可能会接触到的优美词语:1 .干干净净、工工整整、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痛痛快快、漂漂亮亮、大大方方、欢欢喜喜、平平安安、风风光光、红红火火、羞羞答答、风风雨雨、.
-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生物结构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一、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二、人工环境1 .人工影响的环境:如人工经营的森林、.
-
乾隆52岁行书麦色诗赏析原创2023-02-1108:01汉府古文化文赵磊导读由于古代帝王身份的特殊性,因此,帝王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以及审美倾向,对当时的书法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乾隆皇帝亦是如此。关于.
-
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1 .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篇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
中堂山水对联七字对联大全以下是一些中堂山水七字对联:1.上联:山静水流映日红下联:花飞云卧逐风清横批:山水花云2 .上联:绿水本无痕静波映日红下联:清风原无语飞燕逐云舞横批:山水之情3 .上联:水静鱼.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
-
【摘要】本文首节是对中国古代传统配饰发簪进行梳理,对簪文化的浅析研窕。举例簪花仕女图综合从审美和文化角度分析发簪在不同时期所体现不同女性地位和其独有的簪文化。又从中国传统礼仪笄礼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簪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