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弘不问”典故漫话〔161〕.docx
《“牛弘不问”典故漫话〔16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弘不问”典故漫话〔161〕.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牛弘不问”典故漫话(161)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牛弘不问。语义:原指隋代尚书牛弘,其弟酒后射死他的驾车牛,其妻两次告状,他都不以为意,只简单回应说,做成肉干好了,仍没事似的,专心看着书。意为,牛弘品德高尚,智谋高超,用一句简单的话,堵住妻子的口舌,对弟弟讲究悌道,不责醉中过,维护兄弟亲情。这是著名的中华德育故事。明人冯梦龙认为,牛弘处理家庭事故时,善于在纷繁事态中,处之以静,化繁为简,一句话解决问题,态度泰然,游刃有余,具有上等的大智慧。牛弘说:我忘了圣旨出处:1、唐魏征等隋书牛弘传;2、明冯梦龙智囊上智部通简牛弘;3、当代中华德育故事第九、牛弘不问。二、隋文帝时,牛弘主管礼乐图书牛弘(公
2、元545610年),字里仁,安定鹑辄(陕西长武县)人。牛弘,出身官宦之家,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容貌魁伟,生性宽厚。北周时,历任文职,专管文牍,撰周帝起居注,很有美名。581年,隋代周立,他历任常侍、秘书监、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为文炀两代帝王信臣、能臣。隋朝初年,国家文献典籍,历经数百年分裂动乱,或散佚,或焚毁,损失严重,不复齐备。牛弘呈请开献书表,建议面向民间,开设献书之路,尽快收集散佚图书,做好文化典籍的收娥保护工作。隋文帝纳谏,及时下诏,献书一卷,赏绿一匹,一时间,收获颇丰,藏书猛增。平陈以后,南朝典籍也及时收藏归档。牛弘此表,总结了前代图书散佚历史。他把孔子删诗、书,认为是“书厄”之源,
3、尔后列举史实,从秦始皇焚书,一直梁武帝焚书,概括为“五厄”,提出著名的臧书“五厄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组织人力,编次皇家藏书,并进行补续残缺,抄录正副三本,工程浩瀚,功绩巨大,凡三万余卷,并与王邵等学者,共编开皇四年、八年、二十四年四部目录,三部类书,对文化事业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他擅文学、通律令,又受命主撰大业律,计18篇500条,奠定隋以后各代刑律基本法则。史家公认,隋朝是古代藏书的一个鼎盛期。牛弘立功甚伟,晋封奇章郡公,食邑1500户。开皇三年(583年),牛弘任礼部尚书,撰修仪礼,成书百卷,为古代著名的礼仪典籍,通行当时,影响广远。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开皇九年,牛弘又奉诏令,制作
4、音律。他与姚察、虞世基等人,借鉴诗经雅乐,创作乐府曲调,填写时兴歌词,制定宫廷新声,撰成五乐府,完成一代新音律新歌曲的制作。先前,牛弘曾上书,进谏修明堂、办太学,但因国家草创,无暇操办,没被接纳。这时候,国事就绪,牛弘遵文帝诏命,编撰历朝明堂史,评述兴衰得失。史料翔实,评论得体,文帝非常敬重他。于是,借鉴历史经验,国家修明堂、办太学,又举明经、兴科举,初定国家分科考试、分级取仕、不分门第、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从而,正式取代了魏相陈群制订的、魏晋以来,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三、炀帝时,牛弘得杨广亲重杨广在太子宫时,多次给牛弘送书、赠诗。杨广继位后,于大业2年(606年),任牛弘为大将军,后改任右
5、光禄大夫。次年,牛弘随同炀帝,设计礼仪,指挥祭祀,拜谒恒岳。下山后,炀帝设家宴招待他,肖后作东,礼遇亲重。大业六年,牛弘又随同炀帝巡游,不幸在江都去世,享寿66岁。炀帝哀悼,追赠光禄大夫、文安侯,谥号“宪牛弘一生,勤奋敬业,忠厚宽容,荣宠平顺,建功颇丰,也留下不少典故、轶事,垂名青史,流传民间。隋炀帝与肖皇后四、“牛弘不问”典故本事牛弘,博闻强识,酷爱读书,勤勉质朴,严谨自立,皇帝宠信,同事尊敬。在家庭中,他也是一位品德高尚,讲究孝悌的好家长。其弟牛弼,却不类兄,不够严谨。他酗酒贪玩,惹事生非。这天,牛弼喝醉了酒,神志不清,稀里糊涂,竟然把哥哥驾车上朝的牛,给射死了。这是一次偶发家庭事故。不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问 典故 漫话 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