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真菌病的诊治常规.docx
《系统性真菌病的诊治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性真菌病的诊治常规.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系统性真菌病的诊治常规一、副球抱子菌病(南美芽生菌病)副球抱子菌病又称南美芽生菌病,是由巴西副球泡子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临床提要】L发病特征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生症状,急性肺副球泡子菌病呈急性流感样表现。原发肺副球抱子菌病有发热、厌食、咳嗽、多痰,偶尔有胸痛和咳血。2 .皮肤黏膜损害大多数患者有口腔痛性溃疡或皮肤溃疡或疣状损害,多见于面部。通常为多发性、单个化脓性损害或皮下脓肿,引流性窦道较少见。3 .局部淋巴结受累是本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偶尔淋巴结肿大和溢脓,尤其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和溢脓可能是患者最先发现的体征。4 .诊断及鉴别诊断直接检查和培养证实病原菌为双相真菌,但最后确定诊断要依
2、据分离菌株特异抗原的检测。本病应与芽生菌病、痛疡性皮肤结核、雅司、梅毒、抱子丝菌病和利什曼病相鉴别。【治疗处理】大多数副球抱子菌病例的治疗药物选择首选伊曲康哇。发现服药36个月后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病需要长期随访,但复发率仍不清楚。酮康嗖是另一药物选择。两性霉素B适用于那些病情进展快,或严重的感染病人。氟康嗖在实验性研究中有效。但直到现在,仍未获得临床试验结果。(一)治疗原则依据损害的类型及免疫功能选择治疗方案,副球抱子菌病需长期治疗。(二)基本治疗L作用靶位/治疗终点杀灭和彻底清除巴西副球抱子菌,降低病死率。2.药物选择伊曲康嗖、两性霉素B、氟康嗖、酮康嗖。(三)治疗措施L两性霉素B静脉给药,
3、总量18g,鉴于该药的肾脏毒性和某些病人对低剂量的反应,限制总量在3g以下,每天Imgkg,48周。2.酮康哇200600mgd,口服,持续1年,有脑膜炎患者不宜用。3,伊曲康嗖、氟康嗖疗效较满意。4.磺胺咯吟疗效较好,但数年后常复发。(四)治疗评价及预后1.伊曲康嗖200mgd,连用6个月,或酮康伊400mgd,连用618个月,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并且90%以上的患者有效。Borgia等报道,用伊曲康嗖治疗1例61岁该病患者,开始用400mgd,服2个月后减为200mgdo通过2年治疗后病情完全缓解。2,两性霉素B和磺胺有效,但是它们大多被更有效、低毒性的口服嗖类药物所取代。3 .在HlV感
4、染者中,甲氧芾咯唾/磺胺甲嗯哇仍保留用抑制剂量。在积极治疗完成之后,还应当长期使用该药。(五)预后本病广泛播散至皮肤和全身所有器官,若不治疗,患者最终死亡。本病可迅速进展为急性或亚急性过程,或呈慢性,缓慢进展。已经报道了许多例艾滋病患者患该病。通常发病急而病情重。二、芽生菌病(北美芽生菌病)芽生菌病是由双相型皮炎芽生菌所致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感染,肺部有原发感染灶,偶尔发生血行播散,最常播散的部位是皮肤、骨骼和泌尿生殖道。【临床表现】L肺芽生菌病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发热、咳嗽、胸部X线异常,呼吸道分泌物真菌培养阳性。4 .皮肤损害典型的皮肤损害呈疣状或溃疡性。大的损害周围常有小的微脓肿,中
5、心有自愈倾向,周围边界向一边扩展,呈半圆形,匍匐状,约50%的患者有多发性损害。足部皮损常因病原菌直接植入创伤的皮肤而引起,并限于局部皮肤,数周或数月后自愈。5 .其他最常受累的部位是骨、男性尿生殖道,尤其是睾丸。6 .病原学检查由标本中镜检发现特征性出芽细胞可初步诊断,但最后确诊应根据培养结果。【治疗处理】(一)治疗原则明确诊断,芽生菌病可能十分类似于疣状皮肤结核、梅毒、腹股沟淋巴肉芽肿、药疹、毛癣菌性肉芽肿和慢性匐行性坏疽性脓皮病。由于疣状皮肤结核和本病极为相似,如不借助实验室检查,临床上常不能予以区别。组织检查或分泌物涂片检查,结合病史可以确定诊断。根据本病的类型和免疫状况确定治疗方案。
6、(二)基本治疗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伊曲康哇。L作用靶位/治疗终点杀灭和消除皮炎芽生菌,降低病死率。7 .药物选择两性霉素B,伊曲康嗖。(三)治疗措施L脓肿和慢性病变组织可切开引流和切除。2 .两性霉素B为首选药,其治疗方案是:首次剂量Img,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24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每天lmgkg(不超过50Rm),总量l2g,持续时间46周;每天最适剂量1530mg,持续10周。3 .伊曲康嗖200400mgd,连服26个月。(四)治疗评价治疗可选择伊曲康嗖200400mgd,连用6个月。对十分严重的患者可用两性霉素B总剂量L5g。氟康嗖400800gd,至少用6个月,对85%的尚未危
7、及生命的患者有效。(五)预后以前认为这种疾病是绝对致死性,但近年来研究表明,有些病例是轻度进行性或自限性。原发肺芽生菌病多数病例可自愈,少数可以转变成播散性芽生菌病。慢性皮肤及骨骼芽生菌病预后较佳。接种性芽生菌病局部淋巴结可肿大,但可自愈而不扩展。三、念珠苗病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的某些种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内脏系统的感染。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以及器官移植等均可诱发本病。在艾滋病人中,念珠菌常为首先出现的继发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白念珠菌,其他还有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乳酸念珠菌和高里念珠菌等。【临床提要】1 .黏膜念珠菌病(1) 口腔念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系统性 真菌 诊治 常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