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中药的配伍、禁忌、用量、用法名师编辑PPT课件.ppt
《第7章中药的配伍、禁忌、用量、用法名师编辑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中药的配伍、禁忌、用量、用法名师编辑PPT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1 1中药配伍的概念及目的中药配伍的概念及目的配伍的概念: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目的: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分清主次,全面兼顾病情。2 2何谓中药的何谓中药的“七情七情”药物的“七情”: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合称药物的“七情”。“单行”单味药的应用又称为“单行”。如独参汤、清金散等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有六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相恶、相反。3 3单行及六种配伍关系的含义单行及六种配伍关系的含义相须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的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2、。(无主辅之分)。如大黄配芒硝,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作用。大黄、芒硝即为相须配伍。相使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有主辅之分)。如,黄芪为主配伍茯苓,用治气虚水肿,以黄芪为主补气利水,茯苓为辅利水健脾,两者均能利水,以达到治疗气虚水肿的目的。黄芪、茯苓为相使配伍。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又如,雷丸驱虫,大黄泻下通便,治疗虫积证,雷丸为主,大黄为辅,以其泻下之功辅助雷丸驱虫之力,两药配伍为相使配伍。两者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相畏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3、相杀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畏与相杀是对一个问题,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如,生半夏之毒能被生姜所解,称为生半夏畏生姜,为相畏;生姜能解生半夏之毒,称为生姜杀生半夏之毒,为相杀。相恶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4 4配伍的临床指导意义:配伍的临床指导意义:药物配伍后产生协同作用饿而增强了疗效,临床应该充分利用。(相须、相使)药物配伍后可能产生拮抗而抵消或消弱原有的功效、作用,用药时应注意。
4、(相恶)药物配伍后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在使用有毒药物、烈性药物时,必须考虑选用。(相杀、相畏)药物配伍后可以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者,原则上应该避免应用。(相反)第六章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配伍禁忌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也即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反者。”据蜀本草谓本经载药365种,相反者18种,相恶者60种。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金元时期将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歌诀,便于诵读。十八反歌十八反歌 最早见于儒门事亲
5、张子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十九畏十九畏 最早见于医经小传刘纯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赤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2 2证候禁忌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配伍 禁忌 用量 用法 名师 编辑 PPT 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