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现象的心理学分析.docx
《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现象的心理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现象的心理学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生社交蟒防三嚎的心理学分析摘要: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现象进行分析,其心理根源主要包括对归属感的依恋、虚荣心的满足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窥视心理等。建议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摒弃虚荣攀比行为;端正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引导大学生注重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积极参与线下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专业援助,进行心理调适与治疗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做出积极的改变,摆脱沉迷现象。关键词:社交媒体;沉迷;大学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除了基础的通讯功能外,其强大的娱乐功能更是时刻吸引着人们的注意。特别是
2、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发布文字、照片以及视频等内容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生活日常,同时还能通过浏览他人发布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信息,扩大了自己的交友范围。因此,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喜爱与追捧。然而社交媒体发展至今却不再只是单纯地为大学生提供娱乐,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他们的生活。部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投入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出现了沉迷的现象,这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一、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的心理因素Faceb。Ok效应的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DavidKirkpatrick)在提及社交媒体的盛行与快速发展现象时曾表示,FacebOOk是基于人类的原始本能应运而生的,因为每个人都
3、有归属感、一点点虚荣心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偷窥倾向。对于引发大学生社交媒体沉迷现象的心理因素从他的答案中可见一斑,即时归属感的依恋、虚荣心的满足以及互相的疑视心理三方面。归属感、虚荣心以及窥视心理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需求,同时也是难以完全压制或摆脱的强大欲望,所以一旦当大学生沉浸在社交媒体这个能够满足这些欲望的工具当中时,就很难减少或断绝使用它们了。(一)对归属感的依恋对社交媒体沉迷的大学生常常有这样的困扰:只是一会儿没有查看手机就会感到不安。甚至忘带手机出门时仍能感觉到收到新信息时手机的震动或声音。像这样产生幻觉的情况被称之为“幻觉震动综合症(PhantOmVibrationSyndrome)手机必
4、须24小时开机,社交媒体账号也要24小时在线,以保证可以随时出入各种社交APP查看最新的消息,确认他人对自己发布内容的反应程度等,这都是一种强迫倾向,就像是不停地洗手、做清洁的洁癖强迫症患者L样。对社交媒体产生这种执着和强迫倾向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归属感的依恋。在社交媒体上加好友”比起在线下的现实生活中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可能在时间、金钱等方面的成本上更为划算。但是就“精神成本”而言,就不能轻易做出判断了。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讲,即使自己不去刻意联系那些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时常也可以在校园生活中碰见他们。但若想在社交媒体上与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维持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就要随时上传新的内容,对于别人上传的内容
5、也要及时做出反应。评论或点赞”很重要,回应的时机同样也是关键。虽然在推送功能的帮助下手机会有提醵,但想要比他人更快地做出回应就必须要时刻留意着。认知心理学家PrZybyISki等人(1)提出的U错失焦虑(FearofMissingC)Ut,FoMO)一词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大学生想要通过不断地与网络中的人保持联系的方式来确认自身归属感的心理。也有研究表明,错失焦虑能直接且显著影响沉迷行为,错失焦虑程度越高的用户越可能沉迷于移动社交媒体(2)。在社交媒体上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在同时上传内容,也有数量众多的人正在浏览新的内容并做出回应。因此每当自己发布新内容时自然而然会认为无论多晚都会有人在阅读它,
6、有人会通过评论或点赞耒回应它。随着彼此做出回应,社交媒体上的友谊往往才会快速升温。此外,比起牢固而深厚的关系大学生更喜欢临时而广泛的关系,在社交媒体上就可以建立起这种浅而宽”的关系。而这种社交上的广度往往会通过“好友数量”来进行衡量。就像当红的偶像明星一定拥有众多粉丝一样,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拥有的好友数量直接关系到他在网络中的声誉地位。因此,想要展示出自己的社交价值,就要想方设法增加好友数量。上传新内容、与网友保持互动等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也有人认为社交媒体上加VB等网络认证比现实生活中的人情更重要。也就是说,比起私人之间的沟通,更喜欢在社交媒体空间中收获大批“松丝,获得公开的支持,以此满足自
7、己归属的需要。如果习惯了在社交媒体上得到更多的点赞及熬可,就会为了得到更多的称赞性留言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想方设法去上传新奇的内容。收到新回复和点赞通知的话必须立即查看;每天都要发布新的社交内容;担心自己不回复很快就会被他人遗忘,或者被排除在“I子”之外感要受到更多的关注,拥有更多的“粉丝”等等。正是这些茫然的恐惧感让大学生无法放下手机,也无法摆脱社交媒体的泥沼。因此,对社交媒体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痴迷就不难理解了。二)虚荣心的传染性虚荣心与荣誉感不同,是指追求自己能力之外的东西,想要向别人炫烈那些超出实际、奢侈的东西的一种欲里。虽然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初衷只是单纯地想和他人分享吃到的美食、
8、看过的美景以及生活中的L些琐碎趣事,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想要炫超自己享受生活时拥有富足闲暇心情的意图。在“这家店味道真不错或者这里风景真美”等文字背后,除藏着想要问其他人“正在享受着这些东西的我是不是很优秀”的虚荣心与炫烈欲。自拍的时候一定会找显脸小的角度,拍好后还会用P图软件放大眼睛、美白皮肤以及瘦脸疫身。甚至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使用手机内置的相机软件而是使用带有美颜功能的软件进行拍照。事实上,这种虚荣心一旦触发其对象就不只局限于人像照片了。食物和风景的照片也一定要加上谑镜后才能发出;即使平时很少去图书馆,期末时也一定会带上书本和文具去图书馆“打卡”一拍张照片配上诸如又到期末了,努力学习中的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社交 媒体 沉迷 现象 心理学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