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流域治理的跨界协同难题.docx
《破解流域治理的跨界协同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破解流域治理的跨界协同难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破解流域整治管理的跨界协同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整治管理体系”,对流域整治管理如何深化作出新安排。流域以分水岭为边界、以江河湖泊为纽带,是自然地理、风俗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复合空间系统。流域的整体流动性使其常跨越多个行政管辖区,导致上下游间生态环境整治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利益冲突,难以兼顾全流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如何有效统筹协调流域跨界协同整治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流域整治管理存在的跨界协同难题。流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场域。近几年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等区域通过建立协同机制,落地实施联合立法、统一规划及协同治污等措施,初步
2、形成了跨界流域协同整治管理体系,并提炼出可推广的经验。但从全局来看,流域整治管理仍受行政区域限制,跨界协同整治管理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跨行政区协调难题。在以中央与地方关系为主轴的国家整治管理结构视角下,流域整治管理体系现代化需要破解职责分工、关系协调、冲突解决等关键问题。一方面,我国流域整治管理的跨界协同体系尚待健全,中央、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政府的协同机制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流域整治管理面临着分段管理困境,流域生态空间、人口城镇及产业布局均按行政单元划分,各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及执法监督等方面也缺乏一致性。跨部门协同难题。流域整治管理涉及水利、环保、水务、交通等多个部门,导致资源与权力分散
3、,政策制定与执行存在一定的碎片化。其一,以水环境管理为例,长期以来,“水利部门不上岸管理,生态环境部门不下水监管”以及“多部门共管而责任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二,流域内水资源管理部门众多,职责界限相对模糊,权限划分不清,水环境保护执法主体权责不明。区域间利益协调难题。流域上中下游自然条件不同,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重点不同,利益协调成本高昂,引发区域间的矛盾冲突。例如,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仍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然而严格的环境整治管理措施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如何兼顾环境整治管理与经济发展,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策略,促进流域上下游协调发展,是流域整治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4、构建流域跨界协同整治管理体系。“协同”是流域整治管理的关键,针对整治管理分散和多头管理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部门、区域和政策间的协同联动。通过构建流域上下游一体的协同整治管理体系,以力保局部与全局的协调统一、治标与治本的紧密衔接、当前和长远的有机融合。完善流域整治管理的协同制度体系。推进流域综合整治管理,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规范约束流域保护与开发,形成可一直不间断的高标准整治管理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一个是完善流域协同立法。首先,坚持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立法原则,健全协同立法的体制机制,健全流域整治管理法律法规内容,鼓励制定具备区域特色的流域保护条例。其次,加快
5、制定和修订流域生态监测及评价标准规范,强化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管理标准的协同性。最后,做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力保不同部门政策措施的协调联动。第二个是强化多主体协同参与。流域整治管理要坚持“全局一盘棋”原则,应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首先,理顺流域统筹协调机制,明确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其次,一直不间断完善流域、区域、行业管理的议事协商机制,力保上中下游地区之间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合作。三是建立健全流域河湖长制体系。河湖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流域。要想根治河湖顽疾,必须提升流域整治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河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破解 流域 治理 协同 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