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精选1.docx
《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精选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精选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 .试述赫尔巴特教学论的贡献及局限。答: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齐“把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充分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念;他把“兴趣”概念引人教学论,指出教学须以培养“多方面兴趣”为任务;他指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他在其兴趣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他将教养内容体系纳人教学论研究之中,从而克服了既有的教学论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方法主义的缺陷。当然,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也存在不少缺陷:主要是过多强
2、化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重视不够,从而陷入“教师中心论”;过多强化了学科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活生生的经验重视不够,从而陷人“学科中心论”。2 .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答: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是造成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的根源,这种根源有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现代科学的支撑。20世纪的教育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然而,早在20世纪初叶,杜威就系统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但这个理念的影响主要存在于思想层面。直到20世纪末,当教育的核心由“制度课程”为“体验课程”所取代的时候,当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由“工具理性”
3、为“解放理性”所取代的时候,当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获致普遍性的、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或教学设计的程序、规划、模式,而把重心置于理解活生生的教学情境的时候,课程与教学才融合起来,“课程教学”出现了。对这一理念的内涵可进一步解析为如下三个方面:(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在这个时期,人的主体性在教育情境中获得充分发挥,教育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人的解放的过程。教育科学不再是为了从复杂的课堂生活中抽取一些孤立的变量进行分析并据此获得一些旨在控制教学实践的“处方”,而是为了对复杂的课堂生活进行理解,为了表征并解释在课堂情境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
4、。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3 .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答: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在这个时期,人的主体性在教育情境中获得充分发挥,教育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人的解放的过程。教育科学不再是为了从复杂的课堂生活中抽取一些孤立的变量进行分析并据
5、此获得一些旨在控制教学实践的“处方”,而是为了对复杂的课堂生活进行理解,为了表征并解释在课堂情境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4 .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答: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同时获得知识、获得探究的途径和态度。(2)注重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一逻辑思维不同,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己经严格
6、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它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根据直觉思维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觉思维的能力。(3)注重内部动机。布鲁纳认为,推动真正的学习行为的动力,不是外部动机,而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据此,他提出了好奇心、能力动机、自居作用、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四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对于学习中的发现行为有何意义,布鲁纳论述了它的价值,这包括: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因为只有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个人的,才是自己的内在财富。它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在发现学习中充满了尝试、猜想和领悟。发现行为还
7、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发现行为还有助于记忆的保持。总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教学中不是处处都能用发现教学法的,而是一定要考虑它是否适合于具体的教学任务、情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积极的效果。4.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答:斯金纳依据他的操作条件反应的实验,提出了“强化”的概念,总结出了一系列强化原理,大致包括:(1)强化物就是“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这样,强化物就不一定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刺激,而且,在一种情境中起强化作用的刺
8、激,在另一种情境中不一定起强化作用;对某一个人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对另一个人不一定有强化作用。(2)强化有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所以,决定某种刺激是否是强化物,不是刺激本身的性质,而是刺激对反应结果的影响。(3)通过对强化的各种控制实验,斯金纳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强化对学习测度的各种影响关系。斯金纳把上述强化原理应用于教学,得出如下结论:一个人学习或改变其行为的方式是根据他观察自己行动的结果而获得的。对所要求的操作强化越快,该操作重复的可能性就越大。强化次数越多,学生重复的可能性也越大。在一个行动之后没有给予强化或者延缓强化,就会减少这一行动重复的可能性。对一个行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教学 论述题 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