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十五五”规划.docx
《生态文明建设“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十五五”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生态文明建设“十五五”规划前言十五五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第一阶段的战略期,是省实现新发展阶段总定位总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市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振兴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世界客都长寿”的攻坚时期,也是县加快建设精致小城大美”争当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的重要时期。县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一城一区一带”战略定位,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推进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本规划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国民经
2、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五五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省、市、县有关纲要规划编制,本规划是统领县十五五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新进步的指导文件。章发期5出深入总结县生态经济发展、生态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基础和存在问题,为十五五时期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节发展竣“十四五时期,县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贯穿到调结构、促发展、保民生”的全过程,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高质量发展态势逐年向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经
3、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十四五时期,县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产总值由62.56亿元增至77.88亿元,年均增长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9510元增至40602元,年均增长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206.1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603元增至23120元,年均增长8.2%。园区坚持基础先行、产业集聚、项目支撑、配套跟进累计投入104亿元,平整土地1600多亩,储备土地1220亩,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7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设立规上研发机构21家。特色生态产业集聚发展。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建成21个连片种植500亩以上产业基地,
4、建成脐橙、南药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白玉蜗牛、岗梅等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获评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举办4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2届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5届脐橙文化旅游节,建成全域旅游服务中心,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省县(市)域旅游创新发2展十强县。城乡人居环境持续向好。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3.3平方公里扩容至14.3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0.03%。宜居生活圈日益成型,学校医院、道路管网、公园场馆、商场市场等跟进配套,市容市貌持续改善,县城形象添彩增靓,成功创建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省卫生县城、省县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被推荐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域推进农村
5、人居环境整治,逐年连线连片打造石正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20+10示范村、39个四沿村和两线八镇”,打造了一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域。2019年度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得“优秀”等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主要河段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市第一。全面完成了能源双控目标任务。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年均增长3.08%,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025年较2015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实际下降比例分别为39.20%、62.03%s29.60%s9.76%,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202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
6、率100%,地表水质量劣V类水体比例与黑臭水体比例均为0%,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与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与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o环境治理实施成绩卓著。县136个行政村,1448个自然村,均已完成卫生改厕,建有三级化粪池,改厕率达到100%。建有县级污水处理厂1座,镇级污水处理厂11座,已建/在建有村级集中污水处理设施75座,均实现达标排放,县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截止2025年底,1355个自然村中,有1261个自然村已完成农村污水处理,完成率93.06%,通过雨污分流、管道或暗渠化收集的自然村达到80%的收集率任务要
7、求。县垃圾填埋场沼气治理和发电利用项目已完成建设工作。特色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坚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结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连线连片创建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48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文物保护单位22处。县非遗保护项目有25个,其中省级保护项目1项、市级保护项目13项、县级保护项目11项;非遗传承人有30人,其中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11人、县级传承人18人。县入选历史文化名人共69人,名人故居(祖居)48处,已列入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共49座。森林覆盖率达
8、77.46%,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县、省林业生态县,是粤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粤东明珠、物种宝库。先后获评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生态文明制度持续完善。坚持精致休闲、特色宜居理念,精致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着力打造粤闽赣边“醉美山城。积极探索城向山拓、向山要地”模式,成立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实施县生态环境彳船户责任清单县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实施方案,积极贯彻落实市印发出台的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市推进绿色发展平台优化提升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文明 建设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