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医案-耳聋耳鸣.docx
《中医诊疗医案-耳聋耳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疗医案-耳聋耳鸣.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诊疗医案-耳聋耳鸣杨某,女,40岁,商业经理,2004年3月22日初诊。耳聋耳鸣16天。因工作劳累,家事繁忙,情绪激动,突发耳聋耳鸣。经某医院诊断为:“感音性耳聋”,经住院治疗12天,左耳听力有进步,右耳仍耳聋耳鸣。出院针灸治疗。现症: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腰膝度软,耳鸣如蝉,入夜更甚;电测听:右耳:骨、气传导:40-50分贝;左耳:骨、气传导:70-80分贝。脉细弦,舌质红,苔薄黄。经络辨证:灵枢口问篇:“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手太阳、手少阳经气逆乱,脉络闭阻,精气不能上充于耳,故耳聋、耳鸣。头晕目眩,腰膝痰软,是肾虚之征;心烦失眠,脉细弦,舌质红,苔薄黄,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象。证属:肾
2、虚肝旺,经气逆乱,脉络闭阻,清窍失荣,病位: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足少阴,足厥阴经脉。诊断:耳聋、耳鸣(神经性耳聋、耳鸣)治则: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濡养清窍。治疗:处方:听宫,听会,耳门,翳风,风池,外关,太溪,太冲,心俞,肝俞,肾俞。太冲、肝俞泻法;太溪、肾俞补法;其余月俞穴平补平泻手法。每次46穴,每日一次,治疗6次后,左耳听力恢复,右耳听力进步,耳鸣减轻;改为隔日一次,治疗24次,听力基本恢复。3月后电测听复查,听力正常。按:灵枢经脉篇:“小肠手太阳之脉,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煌煌”。听宫是手太阳经穴;耳门、翳风、外关是手少阳经穴,按循经取穴。“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取听会、风池;肝胆相表里,肝主疏泄,故泻原穴太冲,肝俞;肾开窍于耳,故补肾经原穴太溪,肾俞,心俞;以补肾益精,交通心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诊疗 医案 耳聋 耳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