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运用“乌梅丸”的临床经验.docx
《中医运用“乌梅丸”的临床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运用“乌梅丸”的临床经验.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运用“乌梅丸”的临床经验乌梅丸是伤寒论收载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等的重要经典方,以其缓肝调中、清上温下功效而受到后世医家重视。特别是时代发展的当下,过敏性疾病多见,许多医家以乌梅丸为主治之,效果较好,而且积累了丰富临证经验。著名老中医*教授,在应用乌梅丸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以之用于治疗呕吐、久泻,都取得很好效果,值得借鉴。*(1922-2019)男,河北乐亭人,中医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中医肾病专家,首届“*师”之一,历任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现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研究员、内科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技术顾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
2、贴专家;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出版脉学刍议临床经验集*临证经验荟要*临床经验辑要等著作8部。伤寒论乌梅丸除治蛔厥外,又主久利,笔者根据乌梅丸组方配伍之特点,治疗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久利(过敏性结肠炎)、神经性呕吐,颇为有效,兹录两案如下:一、呕吐(神经性呕吐)张某,女,51岁;口渴多饮,水入即吐三个月。确诊为神经性呕吐,经用和胃镇呕降逆之剂均无效。体质消瘦,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胸部灼热,遂之即呕吐,长期不进饮食,所吐出皆痰涎黏液,伴有恶寒,手足厥冷等症,脉象沉弱,舌苔白腻,血红蛋白8克。综合脉证分析,当属足厥阴肝经证。伤寒论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
3、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内经谓“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少阳者肝中所寄相火也,肝中寄有相火,相火亢奋夹肝气上冲,足以消渴,气上撞胸,胸中疼而且热。肝经疏泄失常,气上冲逆足以呕吐不止。肝与肾脂膜相连,肾阳衰微则厥逆恶寒。综合本案为肝热肾寒、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之证,宜乌梅丸原方变汤剂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药用:乌梅20克,细辛5克,桂枝15克,人参15克,附子片10克,川椒10克,干姜10克,川连10克,黄柏10克,当归15克,半夏15克。初服1剂,头次药皆吐出,两次药后未吐,仍自觉气上冲但力已弱,连续服药5剂,气不冲亦未出现呕吐,能进少量饮食,精神略振,手足转温,仍小有恶寒,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运用 乌梅 临床 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