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docx(8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夯实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当好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生态和优秀人才蓄水池,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战略部署,结合市人才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人才“港湾计划”,实施人才强市第一战略,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工作取得较好成效。1 .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实施市镇“大人才”联动和镇街“党建(
2、人才)+经济(企业)+科技+商协会”协同运行机制,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项目化推进机制,培树一批工作典型,点线面结合、条块协同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发展投入大幅增加,市本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的5155万元增加至2025年的1.11亿元,有力保障重大人才政策和重点人才工程的实施。2 .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制定1份总方案市人才工作赶超行动方案(2015-2025年),出台N份配套政策。同时,深化人才管理改革,创新出台产业领军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支持行业协会引才等政策,并在全国县域首创实施人才助力产业升级“三航工程”,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3 .发展平台载体持续扩
3、容。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01个、院士工作站19家、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6家,强化平台对人才的引聚效应。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形成3大本硕高校、9家高水平研发平台的创新版图,重大平台集聚人才作用明显。4 .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建成O人力资源产业园,累计入驻服务机构17家。创业导师、创投引导基金、人才贷、人才居住落户、国际人才社区等配套机制有序跟进。实施人才生态链条提升工程,推动城市、创业、人文三大环境105个项目落地见效。建立“一港一窗口一网络一公司一节日一热线”人才服务体系,实施“六个一”服务机制,建成21个人才之家(驿站),常态化开展人才交流活动,人才服务保
4、障有效覆盖。5 .人才集聚效应稳步提升。统筹推进各级各类重点人才工程,集聚国家级人才6名,省“百人计划”、ABC类等省级人才587名,“港湾项目”等创业团队104个,市级高层次人才3303名,新增技能人才总量2.5万名。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市人才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是高端人才引育有待进一步强化。海内外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较少,高技能人才、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面临较大缺口,特别是承载高端人才的大院强所、头部企业、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共性技术供给平台等比较缺乏,人才引领发展作用不够明显。二是技术人才短缺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市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熟练工、工科类毕业生等不足导致结构性缺
5、工日益显现,企业多采取传统自主用工方式,薪酬水平相比内部和发达地区缺乏比较优势,对劳动力吸引力略显不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招用工难问题进一步加剧。三是人才创新创业全链条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创新成长期、成熟期急需的科创投融资、科技服务、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专业载体平台较少,创业孵化器、中试基地等载体配套支撑不足。四是人才生活配套有待进一步优化。国际化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服务配套资源,人才“8小时”之外的生活服务配套有较大提升空间,人才社群活跃度不高,人才生态的比较优势还不够凸显。五是人才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存在人才引育的短视行为;政府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掌
6、握缺乏系统性、规范化,影响人才精准对接和服务效果,在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改革上还需要持续发力等。(二)面临形势与挑战“十五五”时期,从国际、国内、省、市层面看,人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人才“全球流动、全球配置、全球定价、全球争夺”的发展态势更明显,加上“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国家竞争引发我国人才尤其是留学人员回流,随着“十五五”时期致力于构建“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医疗健康”等风口型产业链,这种现象有利于引进海内外人才来晋工作;同时,随着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丧失等问题出现,全
7、球发达经济体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依旧明显,加上境外疫情打击和回国隔离政策等影响,海外人才争夺将持续存在并逐步升级,避免核心人才流失、稳定人才队伍的任务更加艰巨,一定程度上影响吸引海外人才。从国内看,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会带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创新人才需求的爆发,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人才向高新技术行业集聚,对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长期践行“经验”带来的城市知名度提升、产业发展韧劲的增强以及我市三大本硕高校的抢先布局,会涌现更多的校地合作机会,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将让高校成为引育人才的重要阵地
8、。但国内城市“抢人大战”也愈演愈烈,需克服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抓好校地合作的优势条件,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自身的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从省内看,全省处于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人才引领创新作用更凸显,要全面畅通区域人才和跨界人才循环,以厦漳泉都市区为引擎,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环湾发展格局,以福厦客专、厦漳泉城市联盟路、城际轨道Rl线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高铁新区、科创新区建设,推动“人才同城化共建”路径进一步明晰,凭借便捷可达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的比较优势,打造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畅通柔性引才用才通道,为人才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从市内看,“十五五”时期,是发展阶段由“以产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人才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