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气象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气象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气象发展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气象发展规划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快速建设叠加影响,天气气候对城市防灾减灾、生产生活、精细化治理、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影响加剧,也对城市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立足城市安全、绿色、智能发展趋势,做好大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的意义重大。迫切需要大力提升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城市工作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十五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主要目标、重要任务和重大
2、举措,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547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推进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2026106号)、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五五”规划的通知(气发(2026)133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十五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方案(20222030年)的通
3、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家中心城市气象保障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一、“十四五”时期发展成就和主要问题(一)发展成就1 .现代气象业务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推动大城市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完成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升级,建设X波段天气雷达,建成风廓线仪、微波辐射计等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购置气象应急服务车,加强校园站、生态站等各类气象自动观测站建设,综合气象监测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开发012小时多源数据快速同化短临预报预警、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等系统平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不
4、断提升。2 .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气象与应急、大数据、水利、资源规划、城管、教育等部门建立预警响应联动机制。气象信息依托市政务云等基础平台全面融入全市数字防汛、防洪排涝监测预警系统等平台。与市委宣传部、通管办、广播电视台建立气象信息高效传播机制,预警信号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3 .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充分彰显。建立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标准,开发“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春晚分会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金鸡百花电影节等重大活动提供了优质气象服务保障,2019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气象保障受到省委省政府集体记功表彰。4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成效显著。加强
5、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工作,建立每日联合会商机制,做好夏季臭氧防治和秋冬季重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2026年市气象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先进单位。编制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监测评估报告,助力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持续开展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利用好云水资源。纵深推进生态气象业务,做好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服务,气象监测列入黄河(段)数字化生态保护监测平台建设内容。5 .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有力实施。“十四五”期间,先后启动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市智慧气象、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一流台站等项目建设,为实现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6 .气象标准化水平和
6、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制定气象业务工作和依法行政等工作的执行标准清单,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气象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完成全国气象观测质量体系认证(IS09001)工作,全市气象观测系统地站网管理、运行管理、装备保障、标准质量、信息传输、质量控制和数据存储及项目建设等业务运行实现标准化管理。7 .人才和创新工作持续发力。加快推进气象人才队伍建设,4人入选省气象局“345”人才梯次培养工程;在全国全省气象部门(行业)岗位技能竞赛中,多人荣获全能和单项奖励。持续发展研究型业务,强化科研和业务的融合,2项发明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完成中国气象局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5项;荣获省气象局科技成果转
7、化奖3项;1项课题获省科学技术成果认定;1项课题成果获批省科技成果准入;市级气象部门自立科研项目42项。近三年连年荣获全省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奖。(二)主要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泛在感知的气象监测和数据应用能力不强。大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网尚不健全,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关键区域和高影响区域的综合观测能力薄弱;气象卫星、雷达、垂直观测、自动站等多源资料融合分析能力不足;基于气象大数据的社会化多源数据收集和融合应用能力亟待加强。二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精准度不够。高分辨率网格预报、多尺度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过程延伸期趋势预报技术的本地化水平不高
8、;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时效和精准度不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中的应用不足;与大城市对精准预报预警服务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气象深度融入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程度不够。跨行业、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城管、城建、水利、资源规划以及城市生命线等气象高影响行业部门的风险预警能力不强;基于影响的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有待大力发展。四是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不高。智能无感气象服务形态尚未成熟,按需推送、个性化定制、在线互动、情景体验式公众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满足行业企业多元需求的精细化、差异化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供给有待加强。五是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能力缺乏。对标国内其他国家中心城市和发达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气象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