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6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加快生态强省建设,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第一章规划基础“十五五”时期,是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必须在“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接续奋斗、深入攻坚,为生态强省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第一节现实基础“十四五”以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服务高
2、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保障,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生态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绿色转型加快推进。累计完成非电行业提标改造项目157个、工业锅炉综合整治项目1434个、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项目17417个,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余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关停淘汰落后煤电机组600万千瓦,完成清洁取暖“电代煤”“气代煤”548万户,新增风电装机1398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125万千瓦,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3、。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国三排放标准、车用汽柴油国六排放标准,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船舶用油“三油并轨”,淘汰黄标车125万辆、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20.8万辆,年货运量15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达到80%以上,运输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用水量分别累计降低25%、28%、25.5%,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6.7%,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lO)年均浓度显著下降,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明显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分别削减31.
4、3%、3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提升26.6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国控断面比例下降20.2个百分点,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下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III类,南水北调中线水质持续稳定达到11类,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送”,150处省辖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19%、17.3%,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纳入名录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3年下降12.5%,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累计完成9682个村庄整治,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
5、理,121个涉农县(市、区)基本建成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突发环境事件下降51.4%,无重大及特别重大事件发生。探索出“以空间换时间”的水环境应急“南阳实践”经验,并在全国推广。生态保护持续加强。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5.07%,森林蓄积量达到20719万立方米,湿地面积62.79万公顷,重点省辖市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达到75%以上,自然保护区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为4.6%,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95%,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9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554平方公里。全省共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
6、创新基地3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个、省级生态县22个。生态经济稳步发展。我省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三产比例由10.8:48.4:40.8,调整为9.7:41.6:48.7,产业层次明显提升。林业绿色富民成效日益显现,林业年产值由1658亿元增至2025亿元、年均增速6%,林农年均增收1650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4%,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2个百分点。累计创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75家。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成规模分别达到3万吨/日和1771吨/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到66万吨/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
7、机制,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开展三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印发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意见,出台35部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规章,制修订26项生态环境地方标准。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分级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初步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出台税收调控、绿色信贷、差别电价水价等激励政策。跨区域成立6个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建立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市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全部调整为省生态环境厅派驻机构。健全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实现大气监测延伸到乡镇、水质监测覆盖到县、重点企业用电量指标日监控。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
8、事司法衔接,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第二节面临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仍需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基础仍较薄弱,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全面到来,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利用失衡问题突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部分区域产业布局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能源原材料行业占比偏高。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能效水平与先进地区仍有一定差距,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总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异常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生态环境 保护 生态 经济发展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