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中的学习观.docx
《古代典籍中的学习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典籍中的学习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古代典籍中的学习观【摘要】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其代表作论语对后来学者的学习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一书中孔子及其弟子、门人为我们树立了最早的教育规范,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学识,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理念。借由论语,可以对孔子的学习观进行整理论述,得到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理念,获得实践性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启示一、还原“学习”在论语中的本义(一)“学”和“习”的本义论语中大量使用“学”和“习”两字,论语“学习”本义是“学习并实践“。学,繁体“擘”,说文曰:“学,觉悟也。”上半部分的两边,双手合持,中间为“爻”,易经中卦爻,古人
2、可以依据易经中卦爻,效天下之要,推测天下之要事。交叉为文,合体为字,文字如同卦爻,蕴藏着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许许多多的知识和道理;从整体上看这个字,就是手把手教小孩子写字,识文断字。读“穴”是借了“穴”的声音,是说明学要掌握窍门,入门得法,事半功倍。习,繁体为“雪”,说文曰:“曾,数飞也。从羽,从白。”上为羽,指鸟的翅膀;下为白,指天快亮的晨光。表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借“习”声表示小鸟振羽学飞。振翅就是飞,可不熟练是飞不起来的,从根本上说,它要求小鸟亲自练习,所以“习”造字一开始就包含了“践行”的含义。“学”是为得法,目的是理解;“习”是为了熟练。故“学习”其义应为“学习并实
3、践”。(二)先秦其他典籍中“学习”的含义除了论语,先秦其他经典中“学习”之含义亦与论语同,“学”“习”有着严格的区别。以下是考证先秦其他经典中“学习”这一术语的运用。先秦时期所载的“学习”主要有“学”和“习”两种情况。其一,用作“学习并用”。韩非子五蠹中说:“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学”和“文”在此结合起来就是文章之学了。“习”是动词,它的意思恰好是“学”。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学习”一词完全不同。其他典籍也有关于“学习”的使用情况,例如吕氏春秋孟春纪中提到:“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这里的“入”和“习”都是动
4、词,和“学”不是结合在一起的,“学”是太学的意思。当为名词而训练乐正精通技艺的流派。习舞,则指教导国子习舞。不同时节,乐正们必须在正规的场所学习舞蹈、声乐、器乐的多种技巧。由此,吕氏春秋所载“学习”一语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学习”一词,“学”与“习”并无实质性关联。礼记月令中说:“季夏之月凉风初起,蟋蟀住宇内,鹰乃学习。”郑玄注日:“鹰之学曰攫搏。”所谓“攫搏”,就是鹰的实际飞翔本领、捕食技能等,这里“习”的含义符合说文解字的规定,即操练飞翔本领、捕食本领等;“学”就是幼雏从母鹰的行动中获得的经验。“学”为第一环。而“习”则是以“学”为本,不断实践、强化。(三)秦代以后词义的变化秦代以后,随着文
5、化典籍不断增多,尤其汉代以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与隋唐科举制度的繁荣,社会读书人群体与非读书人群体的差异越来越大。“学习”之意义,则为众多文人所囿于“诵读经典”之狭义。诸如史记东观汉记后汉书等一些典籍所载“学习”,“学习”词义缩小。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丞相李斯曾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匪其相反,时变异也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可见,“学习”一语意义转换的较早实例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向秦始皇祝寿这段进言是史称“焚书坑儒”的原因。这个时代,划分了各个阶层的职责与义务,读书人这个阶层只致力于记诵和掌握法律文典。东观汉记张禹传中提到:“张禹,好学习
6、欧阳尚书。”此处“学习”指“读书,记诵典籍”。由此可知,从西汉的史记到东汉的东观汉记,这些例证告诉我们“学习”的含义在这期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人对先秦经典包括论语在几千年的阐释过程中,因语言和词语自身的发展,造成许多人对词语本义产生误解。而由于对“学习”在论语中的本义不了解,很多人会误以为孔子表达的只是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的反复温习,这难免与从中找到快乐的观点相悖。二、“学习观”在论语中的具体体现(一)学习的态度1.好学乐学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最重要的是好学。孔子的好学是乐学。他曾不远千里跑去洛阳求教于老子。偶然在齐听到韶乐,就深深地沉浸到其美妙之中,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对此,
7、他都是一种自觉的投入,并充实了心灵。叶公在论语雍也一篇中向孔子提出子路的错误问题。子日:“女奚不日:其为人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者云。“在孔子的眼中,只有努力学习求知、充实自己,才是人生之中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让他冲淡对吃饭睡觉这等事情的兴趣,也不会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产生忧愁,甚至连自己的年岁都可以忽略。2 ,脚踏实地论语学而篇中,子日:”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告诉子路做学问应当保持着谦虚的态度,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掌握天下所有的知识,总会碰到一些不懂的问题。“学而知之”的道理就是在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的前提下,看到自身不懂的问题并一步一步解决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典籍 中的 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