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思维与古代文论范畴.docx
《经学思维与古代文论范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学思维与古代文论范畴.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经学思维与古代文论范畴摘要:经学思维在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古代文论范畴的研究中,离不开对经学思维的分析讨论。经学思维中明道致用、宗经征圣、权威崇拜、信而好古等特点直接关系到了“教化”“文质”“风骨”“古雅”等文论范畴的生成和演变。经学思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道德文化品格,文学与经学广泛交融,共同满足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需求。关键词:经学思维;文论范畴;教化;文质;风骨;古雅引言经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官方学术,自汉代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受此影响,经学思维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代皆有重要表现。魏晋之际的玄学思潮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经学的反叛,但
2、也未能完全脱离经学的范围。在此之后,宋代经学注重义理,明代经学追求心性,即便各有侧重,但无论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经学思维的核心都始终未变,即信而好古,不断依经立义,追求道德使命,崇拜权威与典范。这种经学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态度和信仰追求,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与西方文论注重建构科学严密的概念体系不同,中国古代文论主要依靠“范畴”的构建和整合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可以说“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具有核心和基础作用。当代学者曾这样阐释“范畴”:“范畴是关于客观事物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是作为人类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概括反映,它在人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
3、中产生,转而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在对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研究过程中,离不开对于经学思维的讨论分析,某种程度上,经学思维对文论范畴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文论范畴又极大地体现了经学思维的特点,甚至反作用于经学的发展。当前学界对于经学思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某一人物的经学思维进行个案研究,多以其代表性作品为切入点,并综合人物生平经历进行探讨。其二是侧重于辨析“经学”思维与“子学”思维二者之关系。其三则是分析经学思维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并对经学思维方式的特点进行总结概括。尽管在上述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关于经学思维与文学、经学
4、思维与文学理论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且多侧重于人物个案的经学研究,缺少宏观性探讨。另外,在对经学思维与文论的关系研究方面,缺少对经学思维与文论范畴关系的探讨。实际上,无论是“气”“象”“味”“兴”等元范畴,还是由此衍生的其他范畴,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经学的影子,因此以文论范畴为切入点,可以窥见经学思维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本文即主要分析在典型的经学思维模式下,几种常见文论范畴的衍生、发展和特点,并借此探究经学思维与古代文论范畴的关系。一、明道致用与“教化”范畴经学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作为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统治者现实需要的过程。因而经学家们在阐释儒家经典
5、著作时,始终关注政治伦理责任,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使命感。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文学创作中便是注重怨刺上政、教化百姓的讽喻,即通过文学的感性作用来培养人民自觉服从统治阶层的伦理道德,让人民由接受外在的强制统治转变为内心的自觉跟随,从而与上位者的统治需求遥相呼应。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教化”范畴便由此鹰运而生,集中体现了经学思维下的明道致用思想。礼记经解(第二十六)中说道:“孔子日: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唐孔颖达曾对其中的诗教理论作了进一步注解:“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
6、理,能以诗教民也,故云深于诗者也。“在经学思维影响下,文学艺术讲求温柔敦厚的诗歌教化作用,注重经世致用,强调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社会功能。此外,毛诗序还明确提到了“教化”范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并且指出,“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古代文论中的“教化”范畴也由此正式形成。就其内涵而言,“教化范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经世致用的诗教观。这一点不得不关注论语,其中多次谈到了孔子对于诗的看法,体现了先秦儒家对文学艺术本质和功能的认识。孔子认为,诗的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突出了诗歌
7、的政治实用性,并指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要求诗歌思想纯正,并进一步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诗歌的重要作用就是服务于现实政治,艺术欣赏性需要让步于社会实用性,诗歌能够鼓励人们在伦理社会中成就完善人格。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也被后代学者所继承。曹丕典论论文有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亦指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其后无论是韩愈的“文以载道”观、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观,还是苏轼倡导的“文道并重”,甚至二程提出的“作文害道”,其本质上都是在强调诗文的政治教化作用,都具有比较强烈的社会功利色彩。其二是怨刺上政的讽喻传统
8、。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谈及汉代经学之盛时曾评价道:“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篇当谏书“,在汉代经世致用的背景之下,诗歌美刺讽喻的教化作用已经深入人心。唐代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民和。”可见,文学的政治功能在不断放大,并已逐渐形成了怨刺上政的文学传统。文学理论中这种“教化”范畴的形成,既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个人道德要求,又体现了古代官僚的现实政治要求。经学家们往往也是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他们的文学思想与经学思想同根同源,为进一步阐释文学思想,往往便会在经学中申发文论范畴,而“教化”范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学 思维 古代 文论 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