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盐商与苏商文化.docx
《扬州盐商与苏商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盐商与苏商文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扬州盐商与苏商文化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面对扬州盐商一夜之间在瘦西湖堆出白塔,使瘦西湖堪美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不由感叹:“盐商之财力伟哉:华居室、美衣服、盛宴会,扬州盐商可谓富甲天下,“扬州盐商”几乎成了明清时期盐商的代名词和财富象征。一、徽州商人为主的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扬州盐商的主力军是徽州商人。明代谢肇湖在五杂俎云:“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银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新安江发源于徽州,故徽州商人又称新安商人。盐业贸易使扬州盐商云集,挥金如土,富埒王侯。徽州商人为何能独大扬州盐商?从历史上来看,徽州商人自宋元以来,就奠定了其商帮尊贵地位。徽州(歙县、夥县、休宁县、绩溪县、婺源县、祁
2、门县),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区域,地处“吴头楚尾”,坐落于黄山南麓,是黄山脚下的盆地,也是乱世安居的好地方。汉代以前人口不多,晋末、唐末及北宋末年的三次移民潮,大量人口迁移徽州,无奈山多地少,人口众多,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外出经商是一条出路。而新安江穿徽州而过,进入浙东成为富春江,汇入钱塘江流进杭州湾,它将徽州与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联结在一起,利用便利的水路交通,徽州向临安提供建筑木材、宣纸和山货,形成了牢固的商业圈,徽州的商人声名渐起。通过走向都城临安、走向全国,徽州商人在从事陶瓷、茶叶、木材等生意的同时,依靠雄厚资金经营低利的典当行,还投资染色、打磨布料等手工业,
3、经营工场。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独占了松江棉布等贸易,当时有种说法,“松江的财产全部被新安商人带走了”。天工开物的作者、明朝杰出科学家宋应星估计,明万历年间,扬州盐商总资本不下三千万两。盐业的巨大利润,自然吸引徽州商人走向盐业中心扬州,与陕西、山西商人竞争盐业贸易,并战而胜之。清代,为了方便对行盐的管理,清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1个区域,各区域所产之盐均按指定地域销售,而淮扬自古就是税赋重地,凭借政府给予的特权,扬州盐商获得了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6个省份的巨大盐业市场。乾隆时期,两淮盐业鼎盛至极,“天下税赋盐税居半,天下盐税两淮居半”,乾隆三十七年(1772),户部库存银
4、不过7800万两,中央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4000余万两,而扬州盐商年赚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的60%左右。清代文人则认为,扬州盐商总资本最多时可达七八千万两。扬州盐商的财富也在乾隆年间达到极盛,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嘉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明清时期的扬州,是一座构筑在徽州盐商巨额白银之上的商贸消费城市。通过以盐贸易为核心的商业兴盛,吸纳徽商等客商文化,融合、创造于苏商文化之中形成了扬州盐商文化。它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从总的来看,其完成了江苏扬州等地的本土文化和以徽州商人为主的客商文化整合,为苏商在近代崛起,进行了充分的文化准备。二、扬
5、州盐业商贸的历史渊源扬州的兴盛得益于地利大运河。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淌,自从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后,长江、黄河以及淮河、永定河、钱塘江等东西流向的河流被南北走向的大运河串通起来。扬州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南临长江,北接黄淮,从扬州可横穿东西,纵贯南北,一时间扬州成为“南北大冲、百货云集”的水陆交通枢纽。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两淮盐,天下咸”的民谚,而扬州邻近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场江苏境内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两大片产盐区,国家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使司就设在扬州。两淮盐场的盐主要通过扬州进入长江、溯江而上辐射供应皖、湘、赣、鄂以及西南部分地区。扬州成为盐业商贸重镇,并非始于明清。食盐
6、专卖在唐代已是扬州城市经济的重要因素。到元代,扬州成为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的扬州,也是军事和工商业交集的一座城市,他在第一百四十三章扬州城中写道:“扬州城很大,它所属的二十七座城市,都是美好的地方。扬州很强盛,大汗的十二男爵之一驻扎在此地,因为这里曾经被作为十二行省之一。我要向诸位说明的是,本书主人公马可波罗先生,曾奉大汗之命,在扬州城治理达三年之久。扬州的居民是偶像教徒,使用纸币,倚靠工商业为生。这里制造骑兵装备的工匠与作坊很多,因为在城里和附近驻扎着大量皇帝的士兵。”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安东尼亚芬安妮曾准确地描述民扬州是一座商贸和军事双
7、重重要的城市:“有时候商人云集,有时候士兵云集,有时候混而有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使得扬州在发生政治冲突的时候成为军事堡垒,在统一时期又转变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这是因为,每当国家分裂期间,江淮之间往往就成为一道南北分界。当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之时,扬州通常能够从大运河以及食盐专卖获得发展。明清时期,扬州在盐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秦商、晋商、徽商纷纷涌入扬州,经营食盐运销。扬州盐商与广东行商、山西票商一起,并称清中期全国三大商人集团。在扬州,运盐依靠水路码头,扬州城外沿运河一线,运商云集,修建了大批经营盐贸易的店铺,如“黄家店”“富家店”“樊家店”“穿店等,鳞次栉比,分布于北河下到南河下长达
8、4里的狭长过带。扬州也因盐商聚集和盐业商贸而繁荣昌盛,成为江南第一大都会。财源广进,必人丁兴旺,其时,扬州人口50万,居世界城市第六位。三、从“开中制”到折色制徽商进入扬州成为扬州盐商主力元灭明立之初,蒙元军事势力盘踞在北部边疆。明政府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东起辽东镇海滨,西至甘肃镇嘉峪关,被称为九边或九镇。这条管辖边墙全长数千公里的巨型防御体系,平时驻军即达80多万,需要长年供给粮草。驻军最密集的是“内迫京畿,外控夷狄”的九边之首大同镇,边墙323公里,驻守马步官兵13.5万多人,配马、骡、驴5万余匹。据大明会典记载,仅大同镇就需屯粮51万余石,草16.9万余束,秋青草176万束,此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扬州 盐商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