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流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ocx
《数据要素流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据要素流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数据要素流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关键词:数据要素隐私权力不平等加剧数据治理一、引言正如电能、内燃机技术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技术分别推动了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近些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全世界进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作“21世纪的石油矿工数字技术对经济体中的生产、消费以及分配模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经济体的运行效率。200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只有2.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20%,至2022年,已经达到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
2、5%。我国政府也认识到数据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2015年9月,国务院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首次从国家层面进行总体规划,将数据列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肯定了其对于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的重要作用。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将数据列为第五大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并列。2023年3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数据局,专门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同年8月,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提出2024年1月1日起企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数据资源相关会
3、计信息进行披露。以上一系列政策的次第推出,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对于数据要素的重视,以及将数据要素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决心。目前很多研究对数据要素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较为权威的是国家信息通信研究院所定义的:数据要素是指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以电子方式记录并为使用者和所有者带来收益的数据资源。可以看到数据要素的存在形式和参与生产的方式与传统生产要素均有较大的差异,数据要素具有非竞争性、易复制性、部分排他性等完全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的特征。因此,在运用和治理数据要素时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生产要素的相关方法,应积极探索适合数据要素的新方法,从而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特殊作用。然而,我国对数据要素的使用和治理仍然
4、处于起步阶段,在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交易等环节缺乏符合数据要素特点的规章制度,导致我国在数据要素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成为数据要素发挥作用的绊脚石。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隐私保护、数据交易市场与数据垄断中的某一方面,对其他方面的问题研究不足且缺乏系统性。本文将从个人维度、市场维度以及政府维度,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数据要素流通使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二、数据要素流通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及其原因分析1 .个人维度(I)个人数据攫取与数据主体知情权近些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愈加关注其对个人信息造成的威胁,很
5、多企业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或提供产品与服务换取人们的隐私数据,并且这些数据的获取、流通与使用过程通常是在没有取得数据主体同意的情况下进行。GregOry指出大数据就是由人构成的,这意味着数据的获取过程通常都伴随着对人们非常有侵略性的探测、监视以及跟踪。目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各种数字设备无处不在,人们的健康、习惯、信仰与行为等数据大多都被各种公司或研究机构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取。这致使人们对数据研究活动越来越不信任,以及数据化的需求与数据提供者自主权之间的不匹配等问题。当数据变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企业或研究机构会用各种方式从任何可能的来源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这种动力会催生出更多新的数据收集方法
6、。Mezzadra和Neilson将数獴收集类比于资本主义早期对于土地的强占与资源的攫取,他们认为数据的收集过程从本质上应该被理解为数据掠夺。企业要想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不仅仅需要被动地收集数据,同样需要积极地创造数据。对于很多商业模式来说,利润最重要的来源是人们使用某产品或服务产生的信息,而不是购买该产品或服务支付的货币。当人们谈论起“数据收集”“数据挖掘”等将各种数据搜集并且整理成可以使用的信息技术时,通常想象这些活动是一种中性积累。但是,从数据攫取这一角度分析这些技术的本质,就可以看到其对于目标人群的监控与剥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免费使用的应用程序以及付出很少代价就可以得到的电子产品
7、,我们在使用这些产品或服务时不自觉地变成了为企业生产数据的工具。可以看到,数据要素的发展伴随着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以及隐私的侵略。结合以上特点,Zuboff将这种新的经济形式称为“监视资本主义(Surveillancecapitalism)nO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于日常生活的监视以及隐私的侵犯通常是在没有经过个体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目前告知人们其数据被收集主要是通过收集数据的应用程序条款,然而这些条款通常非常繁琐。早在2008年,McDonald和Cranor就发现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要遇到1462个隐私条款,全部读完它们需要76天。这些条款不仅非常冗长,其内容也包含很多专业的法律知识。并且,在公司
8、提出这些条款时没有留给人们任何选择的空间。对于人们隐私权力的侵犯同样发生在数据的传播和使用阶段。我国民众对于自身被收集数据的流通途径和用途一无所知,并且也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防止企业将收集到的个人数据分享给第三方。这些侵犯居民隐私的活动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首先,对于个人数据的科学研究和利用缺乏伦理标准,无法阐明收集与分析这些数据的原则和机制,可能会对被研究人群造成伤害。其次,姓名、证件号码等个人数据传播后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而实施电信诈骗等犯罪活动。最后,企业对大数据的使用也缺乏规范,现在企业可以肆意利用数据得到人们的生活习惯、支付意愿等信息,从而造成相同产品或服务对于不同消费者呈现不同价格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据 要素 流通 困境 对策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