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栓特征的研究进展2024.docx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栓特征的研究进展20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栓特征的研究进展202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栓特征的研究进展2024摘要:血栓栓塞和原位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但由于人体血栓组织获取困难,既往关于卒中血栓特征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血栓构成创造了条件。该文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组学、力学、外源性物质5个方面回顾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栓的构成特点,分析了这些特征在卒中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价值,并探讨了这些特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的70%1。血栓栓塞和原位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最主要原因2,但由于获取人体血栓组
2、织困难,既往关于卒中血栓特征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人体血栓构成创造了条件3。相对于尸检,经机械取栓获取的血栓具有更好的时效性,能够发现血管事件发生当时的血栓结构特征。本文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组学、力学、外源性物质5个方面阐述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lS)血栓的构成特点,分析了这些特征在卒中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价值,并探讨了这些特征对AIS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1血栓病理学血液流动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或血管内膜发生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并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团块,纤维蛋白原转变为
3、纤维蛋白,聚集的血小板附着在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梁结构,纤维蛋白网住白细胞和红细胞,最终凝结成块状物体,该过程即为血栓形成4。血栓形成后,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发生继发性改变,血液中大量红细胞聚集在血栓起始部位,形成以红细胞为主的血栓。AIS血栓通过苏木素-伊红、马休黄-酸性品红-苯胺蓝染色等病理染色后,经显微镜下观察,可分为两种类型:红细胞富集区和血小板富集区。红细胞富集区的结构特点为稀疏的纤维蛋白网络结构内聚集大量的红细胞,偶见散在分布的白细胞;血小板富集区为可见致密的纤维蛋白结构包裹血小板,并将其分割成岛屿样结构,称之为血小板梁5。大多血栓为二者的混合成分(混合血栓),少部分血栓为富含血小板而
4、缺乏红细胞的血栓(白色血栓),或是富含红细胞而缺乏血小板的血栓(红色血栓)5-9。目前较多研究根据血栓整体结构特点将血栓分为富含纤维蛋白及血小板的血栓和富含红细胞的血栓6,10-12oFitzgerald等13纳入441例AIS患者,采集行机械取栓术过程中每次尝试通过血栓后所得的血栓样本(共尝试612次通过取栓),以术中尝试通过次序为分类变量第1次(352例),第2次(142例),第3次(56例),第4次(29例),第5次(33例),计算每次尝试通过后所得血栓的面积及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结果显示,早期尝试通过后所得血栓的红细胞相对含量更高第1次:42.78%,第2次:39.06%,第3次:39.
5、64%,第4次:30.86%,第5次:35.20%;H=11.644zP=0.020,血小板相对含量更低(第1次:25.00%,第2次24.77%,第3次:26.30%,第4次:27.73%,第5次:37.43%;H=15.977zP=0.003),提示与富含红细胞的血栓相比,富含纤维蛋白及血小板的血栓可能导致更多再通尝试次数、更长的手术时间。AIS血栓结构具有高度异质性,但也具有共同结构特征。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AIS患者的血栓边缘通常会形成一层致密的纤维蛋白外壳,血小板、红细胞和纤维蛋白在血栓边缘高度集中,而在中心区域相对稀疏14。位于血栓边缘的红细胞被压缩成多面体形态,并且其排列具有一定的
6、取向性,靠近中心区域的红细胞则倾向于正常的双面凹形态,并且缺乏取向性,这可能是由于血栓边缘分布的活化血小板形成伪足,吸附纤维蛋白,驱动血栓收缩,最终形成外周边缘致密、内部疏松的结构特点15。这种壳-核结构可能是发生溶栓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12o目前,已有较多研究将血栓中主要成分相对含量的差异与卒中病因关联起来,可能由于样本量的差异及统计学方法不一致,各研究所得结论并不统一16oSporns等17纳入187例行取栓治疗的AIS患者,77例(41.2%)为心源性栓塞型卒中,35例(18.7%)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1例(5.9%)为其他明确病因型卒中,64例(34.2%)为隐源性卒中。通过病理组织染
7、色以及免疫荧光法标记出红细胞、白细胞及纤维蛋白,半定量分析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与非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患者的血栓相比,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患者的血栓中纤维蛋白(60.0%比51.5%?=0.027)、白细胞(8.0%比5.0%,P=0.026)占比更高,而红细胞占比较低(28.0%比42.0%,P=0.005)。进一步分析显示,隐源性卒中患者的血栓与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患者的血栓组织学成分比例高度相似(纤维蛋白:63.5%比60.0%,P=0.916;红细胞:26.0%比28.0%zP=0.767)。部分研究者认为膜床上病因不明的卒中有可能为潜在的心源性疾病所致,对于不能明确病因分型的AIS,通过个
8、体化分析血栓结构特点或许可协助明确病因18-19。另一项研究纳入1350例接受取栓治疗的AIS患者,267例(20%)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662例(49%)为心源性栓塞型卒中,301例(22%)为隐源性卒中,其余为高凝状态或夹层。半定量分析血栓中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的相对含量,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血栓中的红细胞相对含量高于心源性栓塞型卒中(4623)%比(4222)%lP=0.01及隐源性卒中(4623)%比(4124)%,P=0.02患者的血栓。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未能找到可以显著区分心源性栓塞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血栓的阈值点20L该研究结果与Spor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急性 缺血性 血栓 特征 研究进展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