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肋间神经解剖肋间神经阻滞疗法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疗效评估、不良反应防治及注意事项.docx
《临床肋间神经解剖肋间神经阻滞疗法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疗效评估、不良反应防治及注意事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肋间神经解剖肋间神经阻滞疗法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疗效评估、不良反应防治及注意事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临床肋间神经解剖,肋间神经阻滞疗法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疗效评估、不良反应防治及注意事项概述肋间神经阻滞疗法是指在肋间神经附近注入局麻药或以物理方法阻滞肋间神经传导功能,阻断疼痛一肌肉痉挛一缺血一疼痛的恶性循环,以达到镇痛、治痛效果的技术。肋间神经阻滞疗法常用于胸背部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如原发或继发性肋间神经痛、肋骨损伤相关疼痛、肋软骨炎、胸部手术后慢性疼痛、慢性胸膜炎相关疼痛、胸椎病变引起的胸背痛,以及胸部带状疱疹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诊断性肋间神经阻滞还可用于胸背部、腹部疼痛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确定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此外,肋间神经阻滞疗法也可用于胸腹部(肺、乳腺、肋骨、肝、肾等
2、部位)手术联合麻醉和术后镇痛。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肋间神经阻滞在胸部手术术前、术中、术后的应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抑制应激反应,加速患者康复。近年来,随着可视化影像引导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肋间神经阻滞疗法中的广泛应用,学者们对影像引导技术、穿刺路径、药物配比的探索取得较多成果,显著提升了肋间神经阻滞的选择性与准确性,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肋间神经解剖学特点胸廓骨骼与肌肉、筋膜解剖胸廓立体结构是由12块胸椎、12对左右对称的肋骨、1块胸骨以及关节和韧带构成,形状近似圆锥形。第17肋通过软骨与胸骨相连,称为真肋;第812肋称为假肋。其中,第810肋肋软骨
3、与前一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离。肋骨之间为肋间肌,肋间肌分为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等,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浅层,上起上位肋骨下缘,肌纤维斜行向前下方,止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肋间内肌位于肋间隙深层,起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肌纤维斜向后上方,止于上位肋骨的下缘,而肋间最内肌位于肋间内肌深面,仅存在于肋间隙中段三分之一处(图1)。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肋间最内肌肋间神经图1胸廓及肋间肌注:胸廓包括12对左右对称的肋骨,肋骨之间为肋间肌,肋间肌分为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此外,胸椎和肋骨后方有背肌覆盖,背浅层肌位于躯干背面浅层,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深层包括夹肌、
4、竖脊肌、横突棘肌、棘间肌、横突间肌与肋提肌(图2)o图2浅层背肌(背面观)注:背浅层肌位于躯干背面浅层,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图3深层背肌(背面观)注:深层包括夹肌、竖脊肌、横突间肌与肋提肌等。图4前胸肌群(正面观)注:前胸肌群包括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等。胸神经解剖胸神经有12对,经同序列胸椎下方椎间孔穿出后先后分出前支、脊膜支、交通支、后支(图5)。在不同分支处进行肋间神经阻滞,阻滞所覆盖范围不一。图5九神经解剖小注:胸神经从椎间孔穿出后先后分出前支、后支,后支分出后内侧支及后外侧支。1 .胸神经前支共12对,第IXI对进入肋间,为肋间神经,第XII对则位于第1
5、2肋下,称肋下神经。2 .胸神经脊膜支由胸神经发出后经椎间孔折返至椎管内,分布于脊髓背膜、椎骨骨膜及椎骨周围韧带、脊髓的血管等。3 .胸神经交通支细小,成为胸脊神经和交感干神经节之间的连接。4 .胸神经后支细短,经横突间,走行于肋横突前韧带及横突间肌之间,主要支配椎旁核心肌群的运动和背部皮肤的感觉。后支在背部再分出内侧支、外侧支。上6对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到胸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胸棘肌、横突间肌及棘间肌,后穿过菱形肌、斜方肌及背深筋膜后,转向外侧,行于背部的浅筋膜内。肋间神经解剖肋间神经走行与分布肋间神经是混合神经,发自胸神经前支,胸神经前支共12对,第I和第XII对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
6、分别参与臂丛和腰丛。肋间神经自胸神经分出后,从后背向胸前走行过程中,其在肋间的位置有差异。(1)胸椎至肋角段第1XI胸神经前支发出后走行于同序数肋骨下方的肋间,走行形态可分为肋下、肋中和下位肋骨上,第Xn胸神经前支发出后走行于12肋骨下(称为肋下神经)。肋间神经位于肋间动脉的上方,胸廓内筋膜与肋间内膜之间,沿途发出肌支支配肋间肌。因此,临床上在此区域进行肋间神经阻滞操作时,穿刺靶点为胸内筋膜与肋间内膜之间的肋间血管旁,应注意避免损伤肋间动脉及胸膜导致出血或气胸。(2)肋角段以肋角为界,肋间神经在肋角后方走行于肋间内膜和胸廓内筋膜,随后逐渐下移,位置接近上下两肋骨之间,在肋骨角前方走行于肋间最内
7、侧肌和肋间内肌之间,发出较细的肋间神经下支,走行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行第VInXI肋间神经阻滞时,常以肋角为定位标志,穿刺点为竖脊肌外侧缘与肋骨下缘相交处,靶点为肋间内肌与肋间最内肌之间肋间动脉旁,操作时仍需注意避免损伤肋间动脉及穿破胸膜导致出血或气胸。腋段肋间神经走行到腋中线附近发出外侧皮支并分为皮支前支、后支(第11或第In对胸神经外侧皮支参与肋间臂神经)(图6),沿上位肋骨下缘行走于肋间内、外肌之间,与肋间后动静脉伴行,由上向下排列顺序依次为肋间静脉、肋间动脉、肋间神经(图7)。图6肋间神经走行分布注:肋间神经走行至腋中线附近发出外侧皮支并分为前支、后支。图7肋间神经与动静脉关系注:肋间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神经 解剖 阻滞 疗法 适应 禁忌 操作方法 疗效 评估 不良反应 防治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