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跟师笔记-网球肘的防治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踝炎,肱骨外上踝为指总伸肌腱,旋后肌腱附着点,长期的主动收缩运动易发生劳损,表现为肘关节肱骨外上牒部局限性疼痛,并影响伸腕和前臂旋转功能的慢性疾病,常迁延不.
-
中医读书伤寒论临证心得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伤寒论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所作,由于距现今久远,故而当时的语言文字词义与现今大不相同。正确理解原文词义对学好伤寒论至关重要。伤.
-
中医养脑也科普祖国医学早在春秋战国黄帝内经时代就认识到脑之于人体的重要性。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气血精华会聚之处,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运动、记忆、感觉、精神活动等生理功能,都.
-
中医治疗咳嗽病案朱某,男,53岁,初诊时间:2023年3月29日主诉:咳嗽缠绵4个月主要症状:咳嗽,晨起或遇凉后加重,咳痰色白,质稀味咸,咽痒口苦,纳呆,便通,无明显发热、恶心、多汗二便情况:二便正常.
-
中医医院治疗不寐病案整理格式姓名薛-性别女年龄63民族汉职业婚况已婚住址周村二匕郊南诏村病历号或住院号初诊日期2023年6月12日病历摘要失眠5个月。患者2年来失眠,入睡慢,睡中易醒,醒后再难入睡伴烦.
-
中医跟师笔记运用经络辨证,要有整体观念。必须注意经脉、脏腑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规律。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展和分析证候的演变过程;经络辨证,除了指出经脉脏腑所属的病症外,还应分析.
-
中医医院治疗郁证病案整理格式姓名张-性别女年龄47民族汉职业无婚况已婚住址周村市南小区16号病历号或住院号初诊日期2022年3月7日病历摘要头晕反复发作,加重5天。患者因家庭琐事郁怒烦躁,随后出现眩晕.
-
中医读书伤寒论临证心得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伤寒论伤寒论条文内容自宋代林亿等人整理校勘后一直延续至今。现中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载伤寒论原文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
-
中医跟师笔记(针刺中渚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的经验总结)跟师笔记针刺中渚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的经验总结:灵枢经筋载有“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
-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黄帝内经讲,人在春天需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一年四季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
-
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思想养心为先养心为先:要开心:每天开开心心,遇事从好的方面去考虑,给自己输入正能量。要善心:有仁爱之心、慈善之心,帮助他人,会有非常好的成就感、幸福感。要宽心:什么事都能放下,遇见不.
-
中医养生保健学校简介*市妇幼保健院中医养生保健学校成立于2022年4月,校长张艾民,教务长高波,均为副主任医师,*市青年名中医,专兼职教师10余人。学校立足于传承中医药优秀文化,传播中医药健康理念,普.
-
中医治疗靶点的多米诺效应中医流派产生和发展的客体基础中医诊疗的“奇怪”的现象:针对同一患者,不同流派、不同医家处方可能完全不一样,却都能治愈疾病。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说是有医学十个医生有十样不.
-
中医医院治疗血痹病案整理格式姓名赵-性别男年龄45民族汉职业婚况已婚住址周村米河路病历号或住院号初诊日期2024年5月6日病历摘要右手麻木、发冷一年余,加重一月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上肢麻木.
-
中医治疗头晕病案及分析患者李某,女,67岁,2020年9月18日初诊。以“头晕1月余”就诊。患者自述1个多月前不慎摔倒后出现头晕,每于傍晚加重,白天头昏沉,伴有巅顶胀痛,按之尤甚,时有腰酸腿软,畏寒,.
-
中医健康科普-立夏养生,健康过夏天绿阴铺野换新光,薰风初昼长。小荷贴水点横塘,蝶衣晒粉忙。5月5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一一立夏。立夏为夏令之始,昭示着夏天即将到来。立夏在二十四节气中具.
-
不同情况腹部胀气的按摩法上腹部胀气,在不吃东西情况下也有饱胀闷的,严重者会有呕吐现象感觉,整个胸部老是觉得闷。上腹部胀气自疗保健法要按反射区一一太阳神经丛、横膈膜、胸腔。严重者加按胃、胰脏、十二指肠、.
-
伤寒论辨证伤寒论辨证: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
-
耳鸣中医治疗医案*,女,42岁1970年5月28日生42岁中青年女性,“耳鸣1月余”,伴双目干涩,口干欲饮,四肢乏力,此谓肝肾亏虚,气虚血瘀,故与耳聋左磁丸为主化裁以滋补肝肾,补气活血。本案重在疏利气.
-
泄泻中医治疗医案*1987年6月15日生初诊2013年3月20日。24岁青年男性患者,腹泻、恶心2天,伴周身酸困,腹胀,渴欲思饮,此谓太阳阳明合病,外感寒邪,经脉受邪,表邪入里,脾胃升降失和,湿邪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