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员养老护理大赛中生活照料实操步骤详解养老护理员实操参考试题目录生活照料(共五题)1为鼻饲管老人进行进食照料2为老年人布置睡眠环境3为卧床老人更换被罩4为卧床老人更换床单5为留置导尿管的老年人更换尿.
-
六味地黄丸人人吃了都能补肾吗?六味地黄丸是大众都知道的一个中药经典药方,许多人喜欢自行服用六味地黄丸补肾。一些中老年男性更是把它当作补肾壮阳的保健品长期服用,许多女性也经常服用六味地黄丸以为可以延缓衰.
-
儿童尊麻疹的诊疗方案尊麻疹又称风疹块,表现为皮肤非指压痕性水肿,有时还累及上呼吸道或肠胃道黏膜。尊麻疹仅损害皮肤表层,表现为红色、中央苍白的团块皮疹,有时可融合成巨大风团。【诊断要点】临床表现:急性可.
-
什么是肾性贫血?贫血的表现是什么?【答】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或尿毒症患者的血浆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代谢及寿命而导致的贫血。肾性贫血的诊断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
-
如何用安宫牛黄丸治疗脑卒中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澹语;脑卒中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研究表明,安宫牛黄丸可以抑制.
-
如何用华佗再造丸治疗脑卒中华佗再造丸具有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痰瘀阻络之脑卒中恢复期和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拘挛麻木、口眼嘴斜、言语不清。华佗再造丸的主要成分为川苜、吴茱萸、冰片等。.
-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瘀阻滞证:大便清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脱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二)肠道.
-
中风病(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一、定义1、中医定义: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
-
出血性中风一、中西医病名:缺血性中风(脑出血)由于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引起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中.
-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
-
中医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过敏性鼻炎也称变应性鼻炎,是发生于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大量清水样涕及鼻塞为其主要的临床特点。过敏性鼻炎发病快,症状消失也快,先有阵发性鼻内奇痒.
-
中医腰肌劳损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筋膜与韧带软组织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舐部一侧或者的弥漫性疼痛。本病发病缓慢,病程较缠绵,发作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临床主.
-
中医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肩关节周围炎中医称之“漏肩风二本病主要以气血不足,筋脉养失,久之筋脉拘急,营卫失调;血受寒则凝,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关节,以致屈伸不利;因关节周围软组织长期受到.
-
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1 .血管性痴呆1. 1临床很可能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IVR的诊断标准,.
-
中医阴痒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妇人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带下增多者,称为“阴痒”。西医学外阴瘙痒症、外阴炎、阴道炎及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等出现阴痒症状者,均可本病治疗。本病主要机.
-
中医落枕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落枕又称“失枕”“失颈”,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又称颈部伤筋,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表现为头像患侧倾斜,一侧项背牵拉痛,甚则向同侧肩部及上.
-
缺血性中风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一、诊断本病种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
-
中医瘗疮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座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中医古代称面疮、酒刺,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是毛囊与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年男性或中年女性,其特点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皮脂.
-
郁病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一、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委员会1991年制定的情感性(心境)障碍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以及2000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eMD-3)进行诊.
-
中医小儿遗尿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遗尿是指5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多见于512岁的小儿亦有延至成人。临床上分为持续性和再发型。前者指从未建立起自觉排尿;后者指患者已不再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