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第一章总体思路1.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使命,坚持并牢固树立保护意识、长远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绿色发展理念。以“一圈两河三山”生态安全屏障为发展重点,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增强基础保障能力,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推动全县林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生态宜居提供绿色生态支撑保障。1.2基本原则1. 2.1坚持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坚持协同创新、制度创新,加速推进信息化,强化科技与人才保障,深化技术推广应用,创新林业科技体制机制,强化生态惠民举措,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作用,更好地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为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1.2.2坚持协调推进、重点突出按照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坚持科学保护,统筹安排,长远谋划,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的突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问题。L2.3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全力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L2.4坚持开放合作、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互动,”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引入一批战略性农林产业合作伙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电商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L2.5坚持民生为主、生态惠民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做强生态旅游与康养,推进三产融合,加强林业品牌培育,持续发展现代林业经济,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美化,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生态服务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公众的生态福祉。1.3规划目标到2030年,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04.0万亩以上,有林地面积达168.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不低于70%和74%,活立木蓄积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不低于560万立方米和3.3立方米/亩,公益林面积不低于114.75万亩,天然林面积保持在94.5万亩以上。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达97亿元以上,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100万吨以上。星“十五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表要素指标属性2025年林地保有量(万亩)约束性204.9495204.8265石林地回积(万亩)约束性160.0000164.0480森林覆盖率(%)约束性70.2470.75林木绿化率(%)约束性71.9572.27活立木畜积堇(万立方米)约束性452.28473.94单位面积蓄积量(立方米/亩)约束性2.82.9公益林保有量(方由)约束性113.6265113.8878天然林保有量(万亩)约束性95.211095.2110介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亿元)预期性92.6394.97森林植被总碳储里(万吨)预期性95.1497.54第二章空间布局与管控规则2. 1空间布局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生态发展特点,科学合理进行空间布局,以“一圈两河三山”生态安全屏障为发展重点,构建县域生态安全战略格局。2. 1.1“一圈”为蓝图“一圈”即筑牢县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绿色和谐的县域生态圈。2. 1.2“两河”为纽带重点推进酉水河、长潭河等水系河水碧道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廊道、景观绿道的建设,着眼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自然保护地之间,围绕山脉、水系、通道等区域,着力推动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省级生态廊道建设。以此为纽带沟通连接县域生态圈,形成完备的生态保护网络体系。2. 1.3“三山”为建设重点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重点、绿色协同发展,以吕洞山、白云山、灵角山等区域为建设重点,统筹推进生产的绿色转型,促进生态品质的提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格局。2. 2空间管控2. 2.1生态空间生态空间由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组成。生态空间实施差别化用途管制,原则上,生态保护红线与一般生态空间分别按照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要求管理。生态保护红线采用正面清单准入管理,原则上严禁开发建设活动。一般生态空间采用准入管理,允许在不降低生态功能、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和结构布局调整。2. 2.2农业空间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基本原则。处理好乡村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乡村就地绿化美化提升,延续村庄山、水、田、林、湖的整体格局;传承民俗民族和传统文化特色,体现自然、文化风貌特色。应最大限度保留自然山地、林地、水系等,维系生态用地与区域生态安全总体格局的有机联系。2. 2.3城镇空间以“显山、露水、见林、透气”为基本原则。处理好城镇建设与山体、水系、林地等自然要素的关系,加强城市公园绿地、防护林、湿地等的保护,科学规划布局城镇内部空间和廊道,有机组合“山、水、林、城”,建设人与城镇、人与自然、城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生态家园。第三章主要任务坚持保护优先、创新驱动、生态惠民的原则,构筑系统稳定、格局优化、功能提升的生态安全屏障,繁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做强做大特色林业产业,加快林业治理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各项林业建设。3.1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石漠化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江湖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严守生态安全红线,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类型,完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编制和实施,构筑类型丰富、生态优良、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自然保护地体系。3. 2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质量、功能和稳定性。开展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自然保护地保护,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恢复和石漠化治理;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加强重要树种种质资源基地建设,保护好天然林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网络,保护好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协同推进矿山、矿区生态修复工程,落实绿色矿山开发理念。实现县域生态系统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充分发挥林业的基础性作用。3. 3做强林业生态产业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做强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推进三产融合;大力扶持油茶等特色林产品产业化发展道路,加强林业品牌培育,持续发展现代林业经济。3.4繁荣林业生态惠民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绿色转型,服务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美化,持之以恒地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优化生态惠民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公众的生态福祉;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森林面积、提升城市森林质量、增加城市居民游憩空间为目标,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扎实开展森林乡村建设,保护乡村自然生态风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 5推进林业治理体系现代化突出抓好林长制、集体林权制度和其他重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林业体制机制,稳步提升林业执法水平,持续加强依法治林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抓好各类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着力推动智慧服务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实施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基层站所和人才队伍等建设,稳步推进林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第四章重点工程布局4. 1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4.1.1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十五五”期间,完成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酉水国家湿地公园、酉水一吕洞山风景名胜区等现有自然保护地的规划编制、勘界立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化保护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推进洞庭自然公园、府库红石海石漠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申报、规划及建设工作,洞庭自然公园重点建设生态服务中心、游步道、生态停车场,生态护坡工程、游步道以及相关绿化亮化和景观等附属设施。依据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对接“三区三线”空间布局,逐步将全县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科学统筹管理。规划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4. 1.2天然林(公益林)保护修复加强对全县公益林的保护管理,进一步优化公益林布局。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修复项目,实施补植补造工程1万亩,森林抚育工程20万亩。加强天然林的封禁性保护、生态性培育。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维护天然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必要措施外,禁止其他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对10万亩郁闭度0.4以下符合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的林分按技术规程要求实施封禁管护,使其自然演替。4.1. 3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在巩固原有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廊道建设,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区施策,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推进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保育和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质量。“十五五”期间,规划建设防护林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补植补造2万亩。主要通过实施以清水坪镇、比耳镇、迁陵镇、复兴镇、毛沟镇等镇为重点的沿酉水河、花垣河流域的堤岸防护治理、水源涵养治理、水土保持治理等工程治理,完成防护林建设任务。4. 1.4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协同推进矿山、矿区生态修复,落实绿色矿山开发理念,实施矿山生态复绿550亩。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紧密结合,实现标本兼治和综合防治,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的技术和模式,提高治理成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5. 1.5湿地保护修复建设开展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林业生态惠民工程,实施酉水等重要水源地自然生态保护及水岸绿化美化,建设酉溪公园或酉水湿地等公园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加大酉水河、长潭河等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强退化湿地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恢复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开展湿地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和小微湿地建设。强化湿地监测力度,建设湿地资源监测评估体系。6. 1.6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按照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年),围绕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功能区,推进八大公山-白云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工作。新建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依托白云山自然保护区和酉水湿地公园,创建湿地苗木园区、湿地农业园、植物种源培育基地及实验基地。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及典型植被群落、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工程,加强对各类重点保护物种、极小种群、极度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实施酉水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修复项目、酉水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智慧湿地”建设项目、森林步道及绿道系统等工程,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服务能力。7. 1.7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十五五”期间,全县退耕还林工程规划在25度以上陡坡梯田、1525度重要水源地的非基本农田、重度石漠化耕地上实施,建设面积1万亩,全部为退耕还林。8. 1.8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因地制宜地布局建设内容,实现标本兼治和综合防治。“十五五”期间,规划实施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1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补植补造5万亩;推动府库红石海石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