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8).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前言3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形势4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4第二节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任重道远6第三节为建设多彩奋力前进7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与总体战略9第一节指导思想9第二节基本原则9第三节目标指标10第三章筑牢生态屏障,建设山水魅力熊猫城12第一节筑牢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12第二节高水平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13第三节大力促进“两山”高质量转化14第四章践行绿色发展,打响多彩亮丽品牌17第一节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长效机制17第二节持续推进美丽城乡建设19第三节全面发展优质生态文旅20第五章坚持系统治理,建设成渝高品质康养宜居地22第一节深化大气污染防治22第二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3第三节实施“三水统筹”系统治理24第四节深化土壤污染防治26第五节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27第六节深化固废污染防治29第六章强化风险防范,推进健康平安建设31第一节强化饮用水和地下水风险防范31第二节提高重点源风险管控水平32第三节强化风险防控与应急33第七章深化环保体制改革,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34第一节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34第二节完善环境治理监管体系35第三节完善环境法治政策体系36第四节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37第八章保障措施38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38第二节加大资金投入38第三节加强跟踪评估39第四节强化宣传督导39附表1:县“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图1:县区位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图2:县行政区划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图3:县地形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图4:县水系及流域监测断面分布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图5:县水源地分布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保持。“十四五”期间,县始终将生态作为最突出的优势开展全面建设、培育和保护。森林面积及蓄积量持续保持双增长,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工程提升森林覆盖率约4.1个百分点,为川滇森林生物多样性分布区、大小凉山生物多样性分布区筑牢了生态空间,为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中心“动植物基因库”持续提供保障,荣获“省绿化模范县”称号。截至2025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39%,位列全省前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良好。2025年,县灵鹫塔断面水质类别为II类,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比例100%。1个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2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8个已划定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2025年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7天,优良天数比例为98.6%,PM2.5平均浓度为17.21gm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市区县中排名第一。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十四五”期间县污染防治取得关键性进展。紧盯PM"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狠抓柴油货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监管,严控“五烧”行为,全面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备案。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网格化环境监管,加快推进城乡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补短板工程。严格固体废物和土壤环境安全监管,完成全县50余家危险废物产废单位年度申报和管理计划备案工作和100余家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单位网上申报工作。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持续巩固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反馈的29件信访件全部整改完成。35个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县垃圾处理率100%。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划定生态红线2577.44平方公里,占比82.7%,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4.1万亩。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利用设施一期、二期项目建成投用。率先完成禁食陆生野生动物退出处置工作,全国首个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在成立。执行“十年禁捕令”,实施珍稀保护鱼类增殖放流保持生态平衡。认真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国家公园理念,全面完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成果,森林碳汇开发在全省率先启动。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县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45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有效推动绿色产业体系聚能成势。抢抓大熊猫国家公园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机遇,奋力推动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精一强二优三”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构建,三次产业占比由十四五初期的12.7:68.8:18.5优化调整为20.6:36.6:42.8。县荣获“中国森林养生基地”“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国家级、省级森林康养品牌26个,创建首批“熊猫生态小镇”1个。第二节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任重道远绿色发展转型不够。县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占比距成渝地区发达城市尚有一定差距,工业结构仍然以建材、化工等资源型、高耗能型为主。运输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长,移动源污染贡献显著。用地结构整体协调性不足,产业围城、沿江布局等现象依然存在。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水平有进一步降低空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优良生态本底保持工作面临一定压力,环境质量继续改善的边际成本上升,持续改善难度较大。县处于大气弱扩散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秋冬季大气污染物水平相对较高,优良空气质量保持压力较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整体较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普遍存在,部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和预警应急能力较薄弱。环境治理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城镇污水管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环境监管能力不足,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环境监管力量薄弱,缺少工作经费,人员编制少、执法装备差、监测能力低,不能适应生态环境管理的需要。环保资金缺口大,受地方财力影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日常运行经费缺口较大。生态价值转化能力明显不足。县生态资源丰富,但尚未建立多元的生态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尚未形成多元参与、可持续的生态环保投入模式,缺乏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以及人才培训等提升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补偿方式,社会参与程度低,未能充分调动成渝地区企业、环保组织及其他社会公益团体等市场主体资金参与积极性。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市场交易体系未形成,无法突破生态资源服务资产化与市场化的瓶颈问题,生态资源产品价值增值保值难以实现。第三节为建设多彩奋力前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明确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基本形成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建立实施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以及省级以下环保垂改,更新和加强了生态环保工作的职能和力度。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带来了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扩展、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进一步扩大的新局面,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要素领域和范围以及创新体制机制提供了机遇。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可充分运用自身的生态优势,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现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发力,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契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藏铁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汇聚叠加,有助于加大对外开放,融入更高层次区域合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契机。关于建设“三个高地”,发展“四大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支持重点打造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均为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五五”时期,县将统筹落实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充分挖掘绿色生态优势,探索“两山”价值转换路径,构筑绿色经济新优势,进一步筑牢青衣江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大力推动美丽建设,为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提供了新机遇。“美丽”建设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县作为其组成部分,要按照“美丽”的高标准、高要求,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加强政府部门环保的投入力度,增强企业环保意识,提高社会组织、公众参与和监督的积极性,加快打造多元共治生态环保新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县作为大熊猫分布核心区,可充分利用“大熊猫”名片,打好“大熊猫”生态牌,保护好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为建设“美丽”体现价值。第二章环境保护目标与总体战略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两个决定”有关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成效,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整改,奋力将县建设成为生态经济高效、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发达、生态人居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城市,为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示范区和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和基础保障。第二节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源头管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思路,科学制定保护、修复和治理措施,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积极探索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本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系统治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加强源头防控,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强化合作、服务全局。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中心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疫情后经济“绿色复苏”和高质量发展;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为引领,深化跨区域生态环境共治共保,推动区域协调绿色发展。科学保护、智慧治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多元化投入和建管模式,加强经济和法治治理手段,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大力实施环境保护智慧化建设,提升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能力。第三节目标指标到2030年,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三大目标初步实现,生态价值转化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资源和能源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基本建成大熊猫国家公园示范区、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红色教育示范基地。展望2035年,县全面建成系统稳定、功能强劲的生态系统,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全县绿色发展示范效应更为凸显。表2.1县“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指标2025年2030年五年累计指标属性(一)环境治理(1)细颗粒物(PM215)年均浓度17.21完成市下达目标-约束性(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6完成市下达目标-约束性(3)空气质量重污染天数比率()0基本消除-约束性(4)国省考断面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11I类水体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