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言“十五五”时期是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也是处于迈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机遇,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重塑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机遇期。“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保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五年规划,是开启秀美宜居的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精致城市大美”的五年规划,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全县生态环境的五年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县委、县政府对“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根据省“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市”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县“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明确县“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各级各部门落实环境保护责任的行动指南,是县“十五五”期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期自2026年至2030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一、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一)“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5年,县城区PMz5年平均浓度24.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46天,优良天数达标率为94.5%,较2016年上升22.7个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5年,阳化河、蟠龙河水质达标率分别为42%、58%,较2016年分别上升25.3%、33%,全县43个监测断面水质改善率提高32%,县城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较2016年提高XX%。土壤固废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土壤环境质量稳定可控,“十四五”期间全县无涉重金属污染事件发生和相关行政处罚,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县城建成区声环境质量稳定达标。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打赢蓝天保卫战。聚焦工业、燃煤、扬尘、机动车、秸秆“五大污染源”,统筹推进压减燃煤“禁控改”、控车减油“退改限”、治污减排“治停退”、清洁降尘“人技防”、禁烧秸秆“疏堵督”实现精准治污,清理排查出“散乱污”企业104户,整治并复产砖厂18户,淘汰轮窑12户,升级1户,拆除自然保护区内砖厂1户,全县砖瓦企业已全部安装脱硫除尘设备。聚焦科技支撑,建成空气微观站33个,实时监测更新数值。打好碧水保卫战。创新开展“双河长制”治理模式,推进童家河、蟠龙河流域治理,逐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全面完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管网约179千米。依托千村示范工程、厕所革命、接入乡镇管网等方式完成15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全县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设施建设。打响净土保卫战。完成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土壤风险源排查,全县未布局有色金属等企业,无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和污染地块。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全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2025年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93%o2025年化肥施用量较2016年减少5.03%,农膜使用量较2016年降低24.64%。开展清废行动。2025年收集转运处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130余吨,回收利用农膜量248.17吨。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和自然保护地评估等工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84平方千米。积极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成功创建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造林百佳县,劳动镇获评省级文旅特色小镇和森林小镇,完成盐湖公园一期、娑婆山森林公园一期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3.6%o积极开展流域生态修复,推进童家河玉龙桥、清水村生态湿地建设,蟠龙河流域生态修复等。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54%,绿地率为34.5%,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IL36平方米,县城主干道绿地率为35.9%,次干道绿地率为24%,重要江河沿岸绿化率为90%O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着力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制度体系,成立了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创新开展“双河长制”工作,获评全省河湖管理保护先进集体。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编制县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辖区内环境监管“一企一档”数据信息库,完善更新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环境行政处罚裁量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建立健全分类处理环境信访投诉请求法定途径清单,明确各类问题的处理途径、受理部门、法律法规依据,引导群众依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生态环境制度不断健全,建立了24小时接访制度、协调办案制度、案件督查制度、举报回访制度,规范了环境信访案件的接访、查处、结案等程序。生态环境考核机制逐渐健全,推动河(湖)长制生态补偿考核制度,完善污染防治机制,稳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专栏1县“十四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2016年2025年目标值1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2623102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1001003阳化河水质达标%16.7804蟠龙河水质达标%25805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dB)69.1686区域噪声平均值(dB)50.7567SO2排放总量(吨)1187.3不超过总量控制8Nc)X排放总量(吨)1349.27不超过总量控制9Cc)D排放总量(吨)8838.44减少164110N-N排放总量(吨)1062减少176.511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10012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9013便综合利用率7014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851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9016环境监测站能力达三标达二标17环境监察能力达二标达二标(二)“十五五”现状及问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不稳固。“十四五”期间,县大气环境质量虽已达国家二级标准,但二氧化氮、臭氧浓度平均浓度在达标范围内波动。地处沱涪两江分水岭间,水资源严重匮乏,水质受水量波动影响较大,小阳化河、濠溪河、蟠龙河和索溪河等小流域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考核断面稳定达标压力较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较低,部分饮用水源地因经过多年水产养殖,库底污染物累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且无法持续补水,不能稳定达到饮用水标准。部分土壤污染问题还未有效解决,部分企业遗留污染场地责任主体缺失或难以查找以及权属存在争议。基础环保设施亟需提质升级。老城区污水处理短板突出,雨污分流不彻底,管网错接、漏接现象时有发生,管网改造难度大。乡镇生活污水收集率偏低,污水管网改造修复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还不完善,污水处理厂处置能力还有待提升。乡镇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还有一定差距。县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处理系统需进一步完善,建制镇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尚未健全。生态环境压力将不断加大。经济总量规模“十四五”末仅为195.1亿元,工业增加值规模仅为40.7亿元。县位于成渝中轴分割点,具备成渝直线黄金通道独特区位优势,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县独特区位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十五五”时期,县将积极融入成渝产业生态圈,承接成都东部、重庆大足地区产业转移,对能源资源需求将不断增加,新增生活源、农业面源、工业源排放较多。因此县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依然不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各项改革制度还需落地生根、协同增效,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尚未有效激发。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常态化、集成化新机制合力尚未全面形成,全县社会共建共享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仍不够浓厚,公众参与热情与机制仍然不高。全县环境监测监察队伍人员匮乏、业务水平有待提升,监测监察手段、装备智能化水平低,环境应急、信息化建设滞后,实施精准治污难度大。基层环保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执法力度不够,违法行为仍然时有发生。(三)机遇与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以及省级以下环保垂改,更新和加强了生态环保工作的职能和力度。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带来了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扩展、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进一步扩大的新局面,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更加凸显,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要素领域和范围以及创新体制机制提出迫切需求。“双跨越”主题推动资源转化。森林覆盖率高,是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造林百佳县,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绿色发展支撑本底坚实。生态文明和产业绿色发展双跨越的时代要求,为生态资源利用与转化,从生态资源向生态文明“高颜值”跨越,从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高价值”跨越,创造了时代机遇。但县目前既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双加速期”,面临城市集聚化、乡村空心化趋势下的治理难题,也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重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格局,肩负推进成德眉资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开放绿色生态新态势的历史任务。“双城记”战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省委将“一千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和成德眉资同城化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深化与重庆战略合作,共同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支持成都加快推进“东进”战略,建设成都东部新区,支持构建“联动成渝、全面开放、市域一体、共建共兴”战略格局。市委四届十次全会特别指出支持发挥生态本底优势和枢纽节点功能,加快建设秀美宜居的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因此“双城记”战略为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开好局、起好步。二、明确奋斗目标,建设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第H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围绕县委“123344”总体工作谋划,聚焦“秀美宜居的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总体定位,瞄准“成渝交汇新支点、产业发展新高地、环境友好新空间”三大目标,抢抓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东进”等战略机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巩固“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造林百佳县”成果,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起点打造生态经济、绿色发展典范,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绘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崭新画卷。(二)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绿色作为普遍形态,秉持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思路,科学制定保护、修复和治理措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省、市、县发展战略,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认真落实省委“一千多支、五区协同”重大战略部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