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docx
“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前言6一'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6-二'县“十四五”水务发展成就-10-(一)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10-(二)水务基础设施短板稳步补齐-11-(三)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13-(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13-(五)水务改革不断深化-14-(六)水利脱贫攻坚成效明显-14-(七)治水管水能力持续提升-14-三、县水安全保障形势-15-(一)水安全保障现状-15-(二)面临机遇-15-(三)存在的问题-16-四、“十五五”水安全保障总体要求-19-(一)指导思想-19-(二)基本原则-19-(三)主要目标-20-五'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管理调度-23-六'推进水务基础设施建设-25-七'构建现代化水管理体系-28-八'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30-九'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34-十'改革创新水务体制机制模式-36-十一'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37-十二'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37-()投资规模-37-(二)资金筹措-38-十三'环境影响评价-38-(一)环境影响分析-38-(二)对策与保护措施-41-(三)评价结论-42-十四'保障措施-43-()加强组织领导-43-(二)强化协调配合-43-(三)加大投入力度-43-(四)逐级分解落实-44-(五)严格监测评估-44-十五、附件-44-刖S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十四五”以来,县水务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紧扣”推动振兴发展、决胜全面小康”主题,推进全县水务事业健康发展,水务投资稳定增长,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十五五”时期,是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五年,是推进水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务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时期。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和市委“两市两城”、县委“两县两区一城”战略谋划,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根据县委、县政府以及省、市主管部门关于“十五五”水务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水务实际,编制完成了县“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县“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是统筹和指导全县“十五五”期间水务发展的纲领和行动指南。编制实施好全县“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对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南一体化等区域战略布局,建设经济强县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一)地理位置我县隶属省市,地处盆地南部、沱江下游,东与北邻内江市隆昌市,西靠市沿滩区,南接泸州市泸县,西北与市大安区相连,西南与宜宾市接壤,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7.4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3.7千米,辖区面积1342平方公里。(二)地形地貌我县地处盆地紫色浅丘陵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形以丘陵为主,占总面积93.84%以上。丘陵多呈馒头状,多数由页岩和泥岩组成,相对高度在20米60米之间,丘坡平缓,土层较厚。另有方山状丘陵,丘顶砂岩覆盖,其下砂岩、页岩重叠,丘坡呈台阶状。各丘陵之间为冲沟和谷地,稻田密布。罗观山和青山岭为两侧北东一南西走向的条状低山,是川东平行岭谷的延续部分,斜贯县境东南部。平坝多分布于沿沱江的河谷地带。县境内地表丘陵错综起伏,沟谷纵横切割,丘陵间冲、沟、旁、坳、谷交错,地势一般在海拔300米350米之间,最高点在安溪镇尖山坡顶,海拔597.6米,最低点在长滩镇沱江出境点,海拔241米。(三)地质我县位于盆地,北部属于自流井凹陷,东南部属川东褶皱束西南延伸部分。境内沉积岩巨厚,褶皱舒缓,构造剥蚀作用强烈。从构造体系上看,南侧的梯子岩背斜、青山岭背斜、邓井关背斜以及长滩坝向斜、喻家寺向斜、同心寨向斜等属华夏系构造体系,而中部及背部各构造形迹形成时期略晚。根据地震勘探资料显示,华菱山大断裂的西南延伸部位,位于一南溪一带,其基底埋深约4.4千米6千米,成生时期为早古生代,在地史发展中具有继承性和多期活动特点,本区断裂多属压性或压扭性,西北面,有从市境延伸入的兴隆场隐伏性断裂、走向NW,他与境内其他断裂的交汇复合地带,为县境内相对不稳定的地带,是主要发震区之一。县境内褶皱构造,包括背向斜和外县延入境内者共22条;较大的断裂构造共10条,多为压性和压扭性断裂。(四)气象特征我县属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温、春暖、夏热、秋凉、湿润和日照少、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我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等特点。农业气象,四季分明,春早气温回升快,但冷空气活动频繁。夏季降雨集中,多连晴高温,常有夏旱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多雨,也有时秋干,秋涝相间发生。洪灾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秋季为多,暴雨、连日暴雨或连绵秋雨形成雨洪灾害。冬季阴晴,云多且光照少,县境北部较南部寒冷。无霜期长达355天,多年平均气温179t3C,最高气温4L5(C,多年平均降雨量988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505.9毫米,最小年降雨量735.8毫米。(五)社会经济1 .行政区划我县地处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地跨东经104。40,105°15'、北纬28°55'29°28'之间。辖3个街道、16个镇、1个乡。2 .人口截至2025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05.78万人,常住人口72.2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0.56万人,乡村41.65万人,城镇化率42.32%O3 .国民经济概况202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为337.74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1.91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39.5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26.2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727元。(六)河流水系我县境内河流均属沱江水系,沱江水系在县境内有一级支流釜溪河、镇溪河等重要河流。县域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条,河流形状多为羽毛状或树枝形。1 .沱江沱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为境内四大干流之一。发源于盆地西北边缘的九顶山南麓。上源称绵远河、石亭江、湎江。都江堰引岷江水系的青白江、柏条河、毗河汇入沱江称为双生河,金堂县以下始称沱江。沱江自金堂县切开龙泉山脉,形成峡谷段,流入丘陵区,水流缓急交替、滩沱相间,干流深切,河曲发达。水文呈树枝状。进过金堂、简阳、资阳、资中、内江等市县,自县域北侧狮市镇邓井关街道交汇处进入,穿狮市镇、东湖街道,沿县城富世街道转东南到李家湾(三江口)与釜溪河、镇溪河相汇。再经琵琶、兜山、安溪、万寿、赵化、怀德、长滩等乡镇,自长滩镇碑山村进入泸县。沱江全长640千米,流域面积27171平方公里。域内沱江控制站水文站实测年平均流量为351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52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6.72立方米/秒,洪枯水位变幅为419米,年径流总量为110.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丰富,对灌溉、航运、发电、水产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2 .釜溪河釜溪河是沱江的一级支流,是穿越中心城区的唯一河流,由西源旭水河(长118千米)和北源威远河(长123千米)在境内的双河口处汇成干流,下游有乌龙河和镇溪河汇入,在李家湾汇入沱江,干流长73.2千米。3 .镇溪河镇溪河是釜溪河一级支流,源于市沿滩区仲权镇铁匠湾。由、宜宾、边界流经合水桥、富全乡黑水曲,宜宾孔滩、草堂、王场进入县板桥镇,流入木桥沟水库后,折东南经福善镇、李桥镇拐东北穿永年镇,在永年镇注入釜溪河,再下流400米处注入沱江。镇溪河全长73千米,流域面积432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天然流量3.83立方米/秒,河床平均比降0.14%。,流域上游,在孔滩以上相对河床切割深度较小,地面相对河水位高差大,孔滩至木桥沟河床下切程度大增,形成“V”字形峡谷,地形起伏,相对水位达100米。二'县“十四五”水务发展成就“十四五”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讲话和治水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以“水利工程补短板夯弱项、水利行业强监管优服务”为工作主线,着力探索新形势下水务发展新举措,不断加大水务投入、加快水务工程建设、强化水务管理、深化水务改革,推动全县水务事业跨上新台阶,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期间,全县完成水务投资40.6亿元,较“十二五”期增长165.3%。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L548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0.27亿立方米,新增、改善和恢复有效灌面17.99万亩,农村供水工程的集中供水率达到8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至U75.22%,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2025年全县用水总量57769.9万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39.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10.2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26平方公里;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总规模达到1.41万吨/日,建成截污管网60公里,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较好地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一)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节约用水工作,按照市里下达的用水计划,严控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配合市里编制市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开展沱江干流、釜溪河、镇溪河等县域内主要河流水量分配工作。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严格实行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证制度,规范取水许可审批。严格实施计划用水制度和分类水价制度,实行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完成了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转变用水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农业节水方面,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建设了高效渠系输配水工程等节水型灌区;工业企业节水方面,改造了本县工业管道和供水设施;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全县生态建设及水源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水务基础设施短板稳步补齐1 .大中型水利工程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将充囤县域内已建的木桥沟水库;在建的中型水库大坡上水库已下闸蓄水,未来由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二期工程充囤,全县生产生活用水得到根本保障。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全面开展,县域内未被向家坝灌区覆盖的区域将由长征渠引水工程全面覆盖,进一步保障县域内用水安全。2 .供水保障能力建成城西水厂一期工程5万吨/日,完成赵化、互助等15个乡镇水厂回购和整治,同时通过新建水厂、管网延伸、打井等方式,累计解决和改善48.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目前有12个水厂对全县乡镇供水,全县日供水能力达到7.51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县城居民饮水达标率100%;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84%、75.22%O制定出台县农村小集中供水运行管理办法,填补了小集中供水设施管理的空白。3 .污水治理成效全面完成17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建设配套截污管网长约60公里,设计总处理规模为1.41万吨/日;推进全县22个场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新建延伸配套截污干管IoI.44公里。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o污水处理体系制度化。搭建政企共管、一站服务等平台,形成“县、镇、企业”三级平台一体化管理体系,健全建运一体、有偿服务等治理模式。4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完成545余口山坪塘、378口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