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第一章发展环境一、“十四五”发展回顾(一)主要成就1 .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县立足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拓展文旅产业内涵,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不断提升。2016年至2025年,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1家,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示范县、全国最具魅力红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2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十四五”期间,县不断完善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全域旅游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积极联通北部旅游环线,完成盐鼓旅游公路的重新选址和规划设计,建成旺宁路、国省干线公路以及通景道路325公里,旅游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新(改)建旅游厕所29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家庭卫生间全覆盖,旅游厕所全面完成改造升级;建成旅游咨询服务点12个,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3 .文旅业态不断丰富。“十四五”期间,县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文旅业态不断丰富。集中打造了红场夜市、龙潭旅游商品购物街等一批特色街区,启动建设“月光经济”等一批夜游消费项目,规划建设了文化旅游景观廊桥等一批配套项目。打造特色旅游商品230余种,推出中国红军城文韵端公戏红色诗画米仓等演艺产品5个。4 .宣传营销不断加强。“十四五”期间,县坚持多措并举,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类宣传营销活动,旅游形象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积极参加中国推介、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大蜀道文化旅游节等大型宣传活动,大力推介县旅游产品;坚持自主举办系列宣传营销活动,积极聚势引流,每年举办红色旅游文化节暨米仓山红叶节、米仓山采茶节、高山杜鹃赏花节等大型活动。5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十四五”期间,县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木门会议旧址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龙寨等4处战斗遗址成功申报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端公戏通过国家级非遗专家组评审,水磨镇桥板村、黄洋镇水营村、木门镇天星村等3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升级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6.旅游综合效益不断凸显。“十四五”期间,县持续放大文旅产业综合效应,文旅经济成为全县脱贫奔康、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将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充分结合,成功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全县旅游收入129.68亿元、同比增长11.9%,文旅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二)主要问题1 .文化内涵吸引力不足。红色文化、茶文化、蜀道文化、川北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文化产品开发形式单一枯燥,地方文化元素在旅游景区创建、文旅产品开发中体现不明显,旅游产业在传播地方文化、扩大文化影响的功能有待提升。2 .文旅业态较为单一。“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要素几乎空白。旅游景区基本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乡村民俗观光类景区,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低端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游客参与性、体验性项目较少,新型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类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唯一性不突出。3 .配套设施不健全。县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乏高端商业综合体、高品质酒店、特色民宿,智慧化信息平台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县城区和各景区接待能力不足。旅游交通服务功能不强,内部旅游交通串联不够,还未形成区域旅游大环线,部分旅游景区通景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快旅慢游”还未实现。4 .产业结构占比不优。全县各景区尚未形成串联,龙头牵引、互相带动作用发挥不好,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延伸不够,目前仍是“过境旅游”“门票经济”,产业经济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大,旅游产业规模不大,辐射能力弱,极大影响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二、“十五五”发展环境(一)发展机遇1 .资源禀赋。“十四五”期间,县高质量完成了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为“十五五”时期全县文化和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5年底,全县古籍、美术馆藏品、传统器乐乐种、地方戏曲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六大类文化资源点共1227个。2 .区位机遇。交通区位上,G5京昆高速公路汉中至段(境)扩容工程途经县内,未来交通格局的改变,将为旅游发展带来新机遇。经济区位上,县位于西三角经济区重要节点、关天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辐射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巨大。文化区位上,位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是米仓古道的核心部分,是“蜀道申遗”的重要支撑。旅游区位上,地处秦巴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区的腹心地段,是川陕黄金旅游带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区域红色旅游重要组成部分。3 .市场机遇。后疫情时代,内生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转变,旅游消费重心正在从国外向国内转移,国内游、轻度游、周边游需求强烈并逐渐成为游客出游的首选,文旅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对于健康、教育、养生、运动关注将持续上升,游客出游动机加强,康养市场、研学旅游市场、亲子旅游市场、休闲度假市场、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将逐渐扩大,文旅资源丰富,旅游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4 .政策机遇。国家层面上,乡村振兴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系列国家重大政策机遇,对于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推进川陕革命老区全面振兴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省层面,现代化强省建设步入新时期,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现代化建设全局。市层面,市委“1345”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对于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县层面,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持续深化县委“3691”重点布局,加快建设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对于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产业机遇。“十五五”期间,文化旅游及其跨界融合进入新阶段,产业活力不断释放,新模式、新路径、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将进一步丰富,文旅产业链条逐步延伸,旅游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相关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文旅产业发展将迎来新机遇。(二)发展挑战1 .文旅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随着文旅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旅游消费意识不断增强,新生代、年轻群体、高学历人群逐渐成长为旅游消费主力,对文化旅游市场不断提出新需求,个性化、深层次、精致化、多元化发展的旅游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大众观光型旅游已经不能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康养休闲度假式旅游逐渐备受青睐,文旅产品亟须得到创新。2 .区域品牌竞争态势加剧。随着产业地位日益凸显,文旅产业不断成为邻近市区县关注的焦点与发力的重点,“十五五”时期,文旅融合发展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巴中光雾山、朝天曾家山等景区发展势头强劲,县旅游资源(如红色、生态、蜀道文化、民俗等)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在旅游产品和区域品牌上竞争能力凸显不足。3 .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嘉陵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面积较大。北部山地峡谷地区涵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要保护区域,自然旅游资源等级较高,生态保护任务较重,极大约束部分资源开发利用,旅游发展受制明显。第二章文旅产业发展目标与定位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和三次全会、市委八届五次和六次全会、县委十三届三次和四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市委“1345”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共同富裕”发展思路,持续深化县委“3691”重点布局,全面彰显“红色、中国茶乡”城市品牌,全面做靓“红城、绿谷、茶乡、古道、恐龙”五张名片,着力建设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加快建设红色文化强县、生态康养强县,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红色、中国茶乡”。二、基本原则(一)高质量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大文旅经济总量,着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逐步构建以文旅经济为支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二)融合发展将旅游业与社会经济、新型城镇化、特色乡村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农业、科技等相结合,以旅游产业为核心,通过“延链”“建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全域发展坚持全域发展理念,构建全空间、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综合文旅产业体系。健全完善全域旅游领导协调机制,加快推进资源转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全域旅游建设。(四)品牌引领坚持以品牌创建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重点,加快要素聚集,推进项目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文旅经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打造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五)科技赋能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应用并重。推动旅游服务方式、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革新,提高全县旅游景区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三、发展目标(一)经济目标“十五五”期间,游客接待总量达到500万人次,力争文旅总综合收入突破80亿大关,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5%以上。(二)社会目标到2030年,文旅产业对经济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本地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文旅产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坚实支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美术馆、县体育馆等场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规范化建设。(三)环境目标到2030年,全县迈入绿色发展、绿色崛起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联防联治成效显著,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屏障、嘉陵江上游(东河)生态保护屏障进一步筑牢,全县空气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I类标准。(四)品牌目标到2030年,全面塑造“红城、绿谷、茶乡、古道、恐龙”五张文旅名片,全域文旅品牌创建迈上新台阶,力争创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启动1个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表2-1县品牌创建表)号名称品牌提升或建设目标总体目标1米仓山大峡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全域旅游:范区C2盐井河峡谷国家4A级旅游景区Q大茅坡一鹿亭温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发展思路以米仓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面提升“四大遗址”影响力,梯次推进“五大峡谷”综合开发,积极推动“六大茶乡”建设,塑造“红城、绿谷、茶乡、古道、恐龙”五张名片,彰显“红色、中国茶乡”核心品牌。五、发展定位(一)总体定位立足红色文化强县、生态康养强县总体发展目标,高举“大红城”国际研学品牌,充分结合康养度假旅游发展新趋势,立足“红绿”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生态康养两大特色资源,大力提升红色研学、康养度假文旅产品供给质量,打造“红色、中国茶乡”国际研学与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二)形象定位作为中国最具魅力红色旅游名县之一,中国红军城、木门会议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优势,是我国红色历史的重要载体;米仓山位于秦巴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区的腹心地段,生态康养资源丰富,是市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的重要支撑;黄茶是国家标志地理产品,种植历史悠久,产业规模贡献突出。因此,以“红色,中国茶乡”作为的形象品牌,凸显核心旅游资源,符合文旅产业发展理念。(三)市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