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一章总论一、规划背景“十四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极富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党中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等思想观念成为共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县上下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思想解放、追赶跨越、绿色崛起、同步小康”思路,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努力,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但成效并不稳固。“十五五”时期,是县抢抓重大战略、加快建成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的机遇期,是激活后发优势、赢得新一轮区域发展先机的关键期,也是加速提升全县综合实力的突破期。根据县当前面临的形势、未来发展的规划以及自身资源条件,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合,充分发挥其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中的作用,同时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果、进一步提升污染防治效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高层次、多样化趋势奠定坚实基础。县“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总结我县“十四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深刻变化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而成。本规划坚持战略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标本兼治,统筹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明确指导方针、主要目标,确定工作重点领域和任务,提出规划保障措施,是“十五五”期间县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性文件。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县全域。三、规划年限规划年限:2026年2030年。四、规划目标到2030年,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立足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地位,充分发挥红色、绿色优势,推进红绿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把建设成为天府旅游名县、红色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后花园。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巩固提升,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环境治理效能明显增强,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国土空间布局和开发利用更加科学,生态优势转化更加有效。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五、总体思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系,落实国家、省、市主体功能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环境保护,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环境保护修复,持续做好环境污染治理,促进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生态经济占比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有力保障。六、规划任务“十五五”时期,全县环境保护重点任务主要包括: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打造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序推动达峰行动;协同控制大气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强化“三水”统筹保护,稳固水生态环境成效;推进净土减废行动,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强化环境风险防控,筑牢环境安全防线;筑牢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七、规划投资“十五五”期间县规划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448958.21万元。第二章“十四五”规划回顾及机遇挑战一、“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十四五”以来,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整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全县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一)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大环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对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建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县委、县政府相关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各部门主要领导、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台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力量,压实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纳入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固定内容,列入县委党校、中心组和领导干部读书班学习培训重要课题,党员干部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得到培树。县人大每年听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县政协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题调研。探索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课程设置。在县人民政府网站开设环境保护专栏,接受群众监督,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6-2025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72.4%、90.2%、92.31%、94.2%、95.4%,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地表水出境断面纳溪口稳定达到地表水11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沉渡潭水质保持在H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III类及以上,达标率100%。县城环境噪声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三)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16年,县单位GDP能耗O551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3.1%,2017年同比下降7.84%,2018年同比下降1.15%,2019年同比下降4.75%,2025年同比下降1.19%o实施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54个,202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28%,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27%o实施主要水污染物减排项目41个,2025年,化学需氧量较2015年削减6%,氨氮较2015年削减10.7%o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四)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截至2025年底,开展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完成县城和3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工作。深入推进城镇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建成日处理3万吨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22个乡镇和春在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县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73万吨。依托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全县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处理”模式,33个乡镇(街道)建设购置垃圾清扫车、转运车79台,设立垃圾箱(池)2470个,依托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垃圾收集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五)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序时推进。制定县落实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等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实行挂图作战、台账管理、销号作业,全力督促推动环保督察问题加快整改,县城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违法设施、自然保护地违规开发等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整改。“十四五”期间,中央、省环保督察以及各类专项督察反馈县生态环境问题288个,完成整改285个,整改完成率达98.95%o配合完成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编制,严守环境准入条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否决了多个不符合“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的建设项目在县落地。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措施,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六)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扎实开展。编制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8-2022),经县政府常务会审定、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后颁布实施。出台关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建设美丽的意见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大批指导性文件,对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协调、统一推进。建成光雾山一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空山国家森林公园、诺水河国家级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县城森林湿地公园3个,累计新增森林面积22.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8年64.25%增长至2025年65.57%,治理重大地质灾害30处,生态修复废弃矿山13处,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3平方公里。发展文旅康养、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认证“三品一标”面积60万亩,成功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生态经济蓬勃发展。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开展“创建十进”活动,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创建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先后涌现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人物,18人次荣获国家、省表彰,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七)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面加强。推进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立体化、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建成以谭家河湿地公园、高明湖、壁山公园、空山森林公园、诺水河风景名胜区、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等为载体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立环保移动执法体系,配备环保移动执法设备28台(套),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3座、县城空气自动监测站1座,建成环境监测监管业务用房IloO平方米。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生态环保理论学习,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执法案卷评查稽查、环境监测业务标兵和岗位能手评选等活动,生态环保队伍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全县选聘各级环保网格员387名、生态护林员1757名、河(湖)长443名、自然保护地巡护员65名,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全覆盖、监管无死角。启动县生物物种保护及生态环境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西南地区生物物种保护第一馆、生态环境应急指挥中心、生物物种保护宣教中心、珍稀树种培育基地、珍稀草本植物培育基地、物种保护监测基地的“一馆两中心三基地”。二、“十五五”挑战与机遇“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关键期,与美丽建设要求相比,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稳固中求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面临诸多挑战。(一)面临挑战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大。“十四五”期间,县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污染问题逐步凸显,以Pg.5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比持续偏高。县PMz5主要贡献源为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及餐饮油烟排放。县的产业布局、工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总体粗放,减排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移动源排放量快速上升,扬尘源、生活源、农业面源等污染较重,加之县城地处四面环山的峡谷地带,冬春季节静稳天气较多,逆温现象突出,污染物极易聚集,不易扩散,多种大气污染问题在近年集中出现。同时,在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下,城市间大气污染有相互影响,需要与周边地区联防联控,共同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有超标风险。“十四五”期间,上级考核要求地表水质量达到III类及以上水质,我县实际对出境断面监测60次,全部达到地表水11类水质标准。“十五五”期间,出境断面纳溪口纳入国控考核断面,目标水质均设置为11类。目前,国家已在出境断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并进行实时监测,大小河、河为季节性河流,枯水期河道流量减少,环境容量小;小河上游为陕西省南镇区、大河上游为镇巴县,水质易受外界影响,水环境质量超标风险较高,重点水库、重点小流域的治理修复、面源污染治理、入境水质监控亟待加强。饮用水源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较为滞后,仍存在生活源及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风险,部分湖库型水源地仍受内源污染,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枯水季节水质无法稳定达标;县城备用水源建设进度缓慢,遇到突发性污染事故,将对城市居民饮用水供给造成影响;部分水源地警示和保护标志缺失、隔离设施不完善、监控体系尚未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