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一章环境基础与形势4第一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绩4第二节“十四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8第三节“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挑战10第四节“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机遇11第二章总体要求14第一节指导思想14第二节基本原则14第三节规划目标15第三章重点任务19第一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格局19第二节减排降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2第三节巩固成果,提升水环境生态质量24第四节深入防控,保证环境空气质量水平28第五节积极推进,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质量33第六节综合管理,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36第七节乡村振兴,打好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38第八节加强建设,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41第四章重点工程43第五章保障措施52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52第二节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全民参与52第三节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基础建设52第四节严格考核评估,完善监督机制53-X.B=H刖三“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奋力开创区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沱江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实施建设沱江(段)生态廊道行动计划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区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进一步巩固“十四五”期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根据国家、省、市相关工作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要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区"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一章环境基础与形势第一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十四五”以来,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齐头并进。一、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一)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四五”以来,区河流、水库水质明显改善。2025年,全区17座水库全部解除养鱼承包合同,并消除劣V类水质;完成古堰溪、益民溪、龙曲沟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实现“长治久清”;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50座、污水管网295公里,实现场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沱江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连续4年稳定保持III类,乌龙河二郎桥断面和双河口断面水质达IV类,沱江对口滩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二)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改善2025年,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8.7%,全年无重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5;全区大气环境监测值中SO2、Nox、。3、CO、PMio>PM2.5年均值均已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城镇空气质量全面改善。(三)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十四五”以来,区结合土壤污染防治实际,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市区工作方案各年度实施计划;强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农用地分类管控行动;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监测和调查评估,建立并更新土壤环境污染风险管控名单名录,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落实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土壤监督性监测;深入推进工业废弃物处理处置工作,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转移处置率达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四)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有所保障“十四五”期间,区声环境质量整体良好。2025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1分贝,达到声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3座,实现了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对城区的大件垃圾和餐厨垃圾实行规范收集、运输和处置,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开展了城区餐饮油(煤)烟专项整治和噪音污染专项治理,人民群众环境满意度不断提升。二、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区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形成“四新一大”(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大数据)产业发展新格局。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淘汰燃煤小锅炉34台,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60万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30%;单位GDP能耗整体呈下降趋势;重点工业企业节能节水目标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顺利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三、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十四五”期间,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超3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超23万亩;绿色中区建设成效明显,“公园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完成1个山体公园和5个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城园一体的生态格局跃然呈现;沱江生态廊道修复与保护工程效果显著,实施人工生态林、经济林抚育改造,净增森林面积9769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平方公里。四、监管能力稳定提升全面开展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组建133个覆盖城乡的环境监管网格,推动环境监管关口前移;审批权限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实现建设单位“零跑路”,将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法定时限压缩60%,进一步提高环评审批效率,累计审批各类建设项目900余项;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贯彻落实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有序开展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环境信访数量逐年下降,累计受理各类信访案件700余件,处理率达100%。五、环境风险有效管控开展了放射源安全专项检查行动,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100%O扎实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完善了应急环境下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完成区内73家重点企业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备案,企业自身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稳步提高,“十四五”期间全区未发生1起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六、突出问题整改有力推进区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省级环保督察等各级督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建立了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对问题逐一分析,明确区级领导、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整改措施,“十四五”期间,中央、省反馈区161项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七、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强化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坚持环境执法与环保宣传相结合,污染治理与环境警示教育相结合,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安装固定宣传牌、各平台发布宣传信息等方式的宣传工作,拓宽了宣传渠道,提高了群众环保意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向好发展。第二节“十四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区“十四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从生态环境质量、污染物年排放总量、污染治理能力、生态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15项主要指标(其中13项约束性指标,2项预期性指标)。其中,森林覆盖率和黄河镇水库水质类别指标未达预期。具体说明如下:森林覆盖率:“十四五”森林覆盖率指标的规划目标为达35%。2016-2019年区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分别为20.75%、21.24%、22.03%、22.62%,但由于我区幅员面积小,林地少,在执行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背景下,森林覆盖率增长慢,2025年森林覆盖率为23.1%,未达预期目标。黄河镇水库水质类别:“十四五”黄河镇水库水质类别的规划目标为III类水质,2025年水库水质为IV类。2015年,黄河镇水库为区乡镇饮用水水源地,2019年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该饮用水源地已停用,黄河镇水库水质经过治理后已有明显改善。表1区“十四五”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区“十四五”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指标名称2215年基数2025年目标2025年情况完成情况属性1.生态环境质量(1)空气质量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1.375.488.7完成约束性细颗粒物(PM215)年均浓度80.16034完成约束性重污染天数比例()4.43.30完成约束性(2)水环境质量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O100100完成约束性老母滩出境断面水质类别IIIIIIIII完成约束性黄河镇水库水质类别劣VIIIIV未完成约束性(3)土壤环境质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2090100完成约束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100完成约束性2.污染物年排放总量(4)污染减排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吨)7717.56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完成市上要求完成约束性氨氮年排放量(吨)922.16完成约束性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吨)31716完成约束性氮氧化物年排放量(吨)20976完成约束性3.污染治理能力(5)污染防治污水处理主城区污水处理率()899595.1完成预期性垃圾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6100100完成预期性4.生态保护(6)森林绿化森林覆盖率()27.983523.1未完成约束性第三节“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挑战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十四五”以来,区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已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但细颗粒物(PM2.5)临标,臭氧浓度有反弹趋势;区人口密度大,能源消费集中,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现有的产业结构给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带来巨大压力,空气环境质量仍存在超标风险,大气防控工作面临较大压力。沱江干流水质较为稳定,但区内支流水质、水库水质相对较差且不稳定;全区水资源总量不足,开发利用率过高,季节性缺水严重,河段生态流量匮乏,水资源的保障程度不高;乌龙河化学需氧量、总磷、高镒酸盐指数出现不同程度超标,水生态治理面临较大压力。二、农业农村环保工作不容松懈“十四五”以来,经过“三大革命”(垃圾、污水、厕所)和“五清行动”等工作的深入实施,区农村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但农村环境质量仍存在较多问题。部分群众环保意识缺乏,农村地区农药、化肥减量效果不明显,污染物存贮、污水排放较随意;不少河流两侧还存在大量耕地,在大雨时候农田中部分化肥、农药残留物随地表径流冲入河流,直接影响河流水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高,农业污染面广量大,部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投入不足,养殖粪污暂存池、田间池、输送管道等设施处置能力不足,配套消纳土地面积不够;部分农村地区生活垃圾转运体系不健全,存在收集不全面、转运不及时、垃圾滞存等问题;村镇污水处理覆盖面、处理能力和治理标准质量还有待提高。三、发展与保护的压力依然存在区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现有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较重,产业布局历史遗留问题多,结构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较高,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较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能源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问题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实现产业低碳转型升级,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任务艰巨。四、环境监管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环境执法机构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快。环境执法专业性、业务性要求高,目前缺乏既懂法律又懂专业的执法人员,难以适应当前环保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不足,区没有监测站,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