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4).docx
“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前言“十五五”时期是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战略部署,准确把握“两个大局”,主动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加快建设国际枢纽、创建国际标杆、提升发展能级的重要五年,也是开启区新时代“三步走”发展目标第二步的开局五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府决策部署,把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编制和实施市区“十五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对于深入推进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安全水平,进一步夯实城市永续发展安全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更好地指导今后五年全区应急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相关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文件,结合区实际,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十四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十四五”期间,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工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基本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更趋完善。2019年2月,区应急管理局正式挂牌运行,上下积极推进应急职能转变,有效整合部门资源,组建成立区应急委及18个专项指挥部;调整充实区安委会机构组成和职能职责,成立7个专业委员会,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全面完成机构改革,组建了办公室、政策法规科、应急管理科、综合减灾救灾科、城市安全综合协调科、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科、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科、监察执法大队、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中心、应急值守科等10个科室与机构,职能由安全生产专项应急向社会综合应急方向转变,推动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应急救援行动能力明显提升。应急管理全区“一盘棋”,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集成应急管理、消防管理、森林防火、震灾应急救援等职责以及防汛抗旱、减灾、森林防火等指挥部(委员会)的职责,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能,统筹调动区域内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由“各自为战”转为“协同作战”,补齐短板、形成合力;全区微型消防站、应急管理工作队伍基本覆盖各村(社区)、重点企业以及人口密集场所,实现“救早”“灭小”和“3分钟到场”扑救初期火灾的目标;对区级应急救援尖刀分队、7支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及各类应急社会救援队伍进行了授旗、授牌,标志着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已全面建成。成功应对了2025年“23”5.1级地震、2025年“816”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更趋完善。“十四五”期间印发了市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进行了两次修订,编制修订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等事故灾难类区级应急预案10个,多次编制(修订)防汛抗旱、森林火灾、突发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5个,指导区级相关部门、镇(街道)完成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印发,制定防汛、森林防火、消防等专项应急预案共计98个,村(社区)层面均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共计编修应急预案462个,构建起“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的应急预案体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基本建立,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得到较好落实。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控制体系、应急救援体系“三大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稳控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推动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基本完成了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区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实现整体下降,2025年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2016年分别减少14起、下降70%和减少11人、64.7%o其中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零控制。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制定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启动了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民生工程,初步建成全区森林火险气象监测网、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地震、洪涝、地灾、干旱、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重点部位实现实时监测,风险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防洪排涝等灾害防御工程大力推进。建设了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市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50个、省安全社区11个、国家级防灾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5所、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规范管理示范点5个、一级微型消防站6个、镇级微型消防站7个、村(社区)微型消防站81个、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73个;推进建设了133个避难场所,其中I类应急避难场所2个、II类应急避难场所11个、其他类型应急避难(险)场所120个,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2平方米,大幅提升了基层综合减灾防灾救灾能力。应急宣传教育不断创新方式深入人心。“十四五”期间开展多次“3.22”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013”国际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月等宣传活动,提高全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全面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开展危化品泄漏、防汛、森林防火等区级综合应急演练20余场次。通过日报应急新和“i”、新闻网、“安全”等报刊、网络渠道宣传报道安全生产、平安社区百日攻坚等工作,并刊载应急知识常识宣传,微博微信关注量持续扩大。“十四五”期间主要指标情况序号指标名称规划指标完成1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口径相比累计降幅10%已完2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降幅30%已完3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降幅20%已完4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累计降幅6%已完5职业健康检查10万人新发职业病率累计降幅5%已完6重大及以上事故起数实现零目标已完7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1.3已完(二)“十五五”时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1 .面临的挑战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应急管理体系存在条块分割、信息沟通不畅、资源整合不充分、协调力度不够、重复建设等问题;区级部门之间以及区级部门与镇(街道)、功能区管委会之间管理职责边界还不清晰;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的常态与非常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体制尚未完全磨合。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工商贸领域事故风险正向“高后果性”发展,城乡火灾事故风险仍然是城市安全的心腹大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居高不下,新业态、新领域安全风险仍存在监管“盲区”、“真空区”;全社会风险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从业人员、社会公众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尚未形成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合力;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洪涝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长期存在,“十四五”期末龙泉山断裂带发生的5.1级地震,打破了龙泉山断裂带53年未发生5.O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期,区及邻区震情依然复杂严峻;生产安全风险与自然灾害风险相互交织、叠加放大,存在复杂多样的灾害链、事故链等并发风险。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亟需提升。随着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快速集聚,各类承灾体的暴露度、脆弱度大幅增加,然而目前综合安全风险隐患监测预警防控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不足,人防、物防、技防还未能高效协同,全方位多灾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够完善,难以对连锁型、系统性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综合态势分析和预警,综合安全风险隐患管控还未形成闭环;应急救援力量、综合减灾能力(资源)、应急处置保障能力、灾害救助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应对重大应急抢险任务,遏制重特大灾害事故的能力措施还亟需完善。基层应急体系依然比较薄弱。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仍未健全,普遍存在监管机构设置不完善、工作落实力度衰减、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水平不够、资金装备短缺等问题;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的业务存在“一对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情况,无法精准匹配相应监管职责;应急救援队伍、应急专家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驻训场所等基层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还存在短板和不足;基层应急管理网络还未完全建立,安全生产、防灾救灾相关的应急数据应用深度不足,存在应急信息碎片化、壁垒化、孤岛化现象;社会公众安全意识、风险防范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客观上未能形成社会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2 .面临的机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区域发展新定位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十五五”时期,“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千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都市圈建设、莫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国家和省、市战略深入实施,将为区加入全球经济大循环、参与国际产业大链条、融入区域合作大格局带来重要发展机遇。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十四五”期间,区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实现经济规模跃升,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两个百亿级规模,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9.1亿元,人均GDP达127000元,迈入全省高水平行列,连续八年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和“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区”,荣获“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是基本态势,将持续增加社会民生服务的供给能力。面对日益增长的经济水平,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公共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两坚持、三转变”作为基本遵循,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紧紧围绕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更加有力的综合协调、更加科学的风险防范、更加有效的社会治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为实现“平安”保驾护航。(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为遵循,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应急管理各领域、全过程;落实联防联动、群防群控机制,整合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行业部门的专业优势、属地政府的统筹优势、社会力量的灵活优势,构建城市运行安全共建共治共享综合治理格局,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2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底线思维,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坚决防范安全事故隐患,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