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
“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加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宏观调控,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扩容和均衡布局,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依据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2030"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结合区实际,制定市区“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现状"十四五"期间,区全力推进健康建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趋势向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有效处置重大传染病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医疗资源供给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25年底,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65个,其中省级医疗机构2家(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市属医疗机构5家(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精神病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机构1家、疾控机构1家,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62家,民营医院及诊所377家。二、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不断优化2015年至2025年,每千人口(指常住人口,下同)床位从12.74张增长至15.52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5.37人增长至5.8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从6.25人增长至8.02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1.2人增长至3.34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从2.9人增长至4.7人。三、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全面优化医疗服务供给,积极推进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建设,新建区妇幼保健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滩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分水岭镇卫生院、丹林镇卫生院业务大楼,持续改进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实现达标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覆盖,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达到基本标准。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街镇、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积极推进疾控等级建设,已完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大楼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完善,卫生应急队伍不断壮大,基本建成架构完整、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五、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全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截至2025年,覆盖全区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全区执业(助理)医师5558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077人,占比达19.38%,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1.58人。黄般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中医医院)通过二级乙等医院评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均能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及行政村卫生室均能规范开展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中医药服务量维持在35%以上。通滩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六、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坚持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为主线,以加强区域、医院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区域信息化方面基本形成以依托市智慧医疗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一网、一云、一平台、多应用"的智慧医疗框架体系,建成了卫生健康专网、卫生健康专属云、远程医疗平台、医疗"三监管"平台等一系列区域性基础设施及应用。七、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健康建设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加速振兴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提升1.91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的4.65%o下降到2025年的4.08%o,孕产妇死亡率由2015年的20.23/10万下降到2025年的0/10万,主要健康指标均在目标任务控制范围内。第二节问题和挑战“十四五"时期,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群众受益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卫生健康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随着城市规划发展,万象汇和城西新建片区人口集聚效应凸显,华阳、况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地理位置限制,出现服务空白地带。是医疗卫生体系不够健全。因历史原因,区无区级综合医院,导致医疗人才招引晋升难、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突能力弱,基层卫生机构在专科建设、医护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医疗质控等方面得不到有效提升,医院高质量发展难。三是医疗卫生人才总体配备不足。编制资源用好用活不够,受招考条件偏高、医疗阵地小旧、工资收入偏低等因素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招引困难,空编多,而正快速发展的卫生院又存在编制不足的情况。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困难,行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稀缺,严重制约医疗卫生机构积极争创等级和特色专科创建。四是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升级。卫生信息化建设尚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应用滞后,导致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以及与上级医院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不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医疗信息的安全体系建设仍显薄弱。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落实区委"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全国百强、幸福"发展战略,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T立,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主题,以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健康建设,加快实施健康行动,创新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牢牢把握公立医疗机构的主体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办医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需求。坚持统筹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统筹预防、治疗、康复与健康促进,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整体规划。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和均衡布局,根据人口分布、地理条件、疾病谱等因素,制订不同区域、类型、层级医疗资源配置标准。坚持关口前移,医防协同。强化预防为主,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建立医防协同机制,把重大疾病防控在早期阶段。以基层为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密切上下联动,着力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坚持提质扩能,优质均衡。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大对特殊类型地区、重点人群保障力度,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资源配置、服务水平差距,促进健康公平。坚持区域协同,共建共享。以卫生健康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渝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增强川渝医疗管理协同性、联动性,共同提升川渝医疗管理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两地卫生健康领域深度合作和区域卫生一体化协同发展,担当新时期卫生使命,为川渝两地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支撑。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三医联动”和系统创新,推进区域专科联盟、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分级诊疗新秩序,提升就诊满意度,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支付、人事薪酬等配套政策,发挥人才、科技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建设高效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惠及全体居民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构建T+2+N"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为龙头,通滩、黄般两大片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作为补充支撑,其余街镇点位齐全、功能完备的1+2+N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力区妇幼保健院以"打造川南一流的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为目标,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接洽合作模式,做大儿科、做细妇科、做强产科、做精儿童保健科。表1主要发展指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5年实际值2030年目标值指标性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0.210.28预期性2各级凝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全覆盖预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3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约束性4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哨点)的比例(%)100约束性床位和人力配置5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张)15.5217.7预期性其中:市办及以上公立医院9.610.8预期性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91.5预期性6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1.271.5预期性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5.826.3预期性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8.029.05预期性9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610.65预期性10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344.0预期性11医护比1:1.311:1.33预期性12床人(卫生人员)比1:1.221:1.30预期性中医药服务体系13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1.581.2预期性14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100100约束性15设置中医馆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100100约束性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5年实际值2030年目标值指标性质卫生院比例(%)重点人群服务补短板16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JU数(个)1.124.5预期性17事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100100预期性健康水平18人均预期寿命(岁)78.6781预期性19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注:医院床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床位。第三章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第一节优化布局-S布局要求全面统筹规划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优化设置。二、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五大体系构成,主要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主体,以老年医养结合、婴幼儿托育等健康照护设施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形成覆盖城乡、功能互补、协同有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体系机构主要包括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一)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性医院。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区级政府举办的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