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docx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摘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经历了“四个现代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两化融合”、四位协同发展、三化三性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演进过程。当前,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包括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等,但也面临发展水平不高、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巩固优势产业,补齐发展短板,推动融合发展。关键词现代化产业体系;政策演进;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关键路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工业化推动产业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并在党的二十大中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不少挑战,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演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中央各类文件中被屡次提及、反复强调。然而,其作为国家层面重大发展战略被正式提出,却经历了孕育形成和发展完善的政策演进过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核心任务就是要推进工业化。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然而,”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内涵经历了逐步演进的过程。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四个现代化”首次被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随后,在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至此,“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得到了正式的确立,并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四个现代化”中包含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的内容,这两个产业在当时被看作是国民经济体系的主体部分。因此,“四个现代化”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的萌芽。(二)改革开放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以经济杠杆来推动产业体系的建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广阔国内市场优势,大量吸引外商投资并积极进军国际市场,实现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针对产业结构失衡和产业低端化,积极实施产业政策来调整产业结构,包括调整轻重工业比重、调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加工业比重、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工业绿色制造和循环式生产。我国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促进产业体系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转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一阶段是我国产业体系逐渐建立并不断发展的过程,为我国后来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新世纪以后注重“两化融合”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互联网快速普及,信息化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将信息化作为贯穿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措施,提出了“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但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沿承了党的十六大的发展思想,将“两化融合”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途径。“两化融合”是我国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明确新型工业化的实施重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虽然并没有全面涵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但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出了重要探索。因此,推进“两化融合”,可看作是我国推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的过渡阶段。(四)新时代以后强调“四位协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产业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到统筹兼顾、系统集成、协同高效。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两化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四化同步”,提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相比于“两化融合”,“四化同步”视野更加宽广、内容更加丰富。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也被称为“四位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战略。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其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相比于“现代产业体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更加丰富,地位更加重要,也能够更好地与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步走”战略相呼应。总体来看,“四位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战略的理论逻辑框架就初步形成了,但在具体内容上还需要不断丰富。(五)党的二十大后提出“三化三性”党的二十大以后,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中央多次对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具体要求,不断丰富着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的理论内容。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目标是破解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痛点堵点难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发展的内生性、稳定性和自主性。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被称为“三化三性”的产业体系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的又一次系统性论述,其中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我国在把握全球技术进步趋势、践行绿色化发展的政治承诺、适应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基础上,提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本路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则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对标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对产业体系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虽未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直接阐释,但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部分,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实质上均是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展开,在逻辑思路上与“三化三性”基本一致。二、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状与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规模实现了迅猛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有效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尽管如此,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相比,我国的产业发展仍面临若干挑战。(一)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1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55.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05.1亿元。到了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飙升至1260582.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9755.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82588.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88238.4亿元。1978年到2023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9.04%,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分别达到4.39%、10.11%、9.99%o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实属罕见。当前,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稳居第二位,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依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的占比达到16.8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在2010年首次突破19243.24亿美元,超越了美国的17917.42亿美元,跃升为全球首位;至202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进一步增长至48658.27亿美元,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38.28%o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此过程中,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第二产业的创新驱动策略深入实施,第三产业的重点领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转型升级成果显著,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第一产业方面,粮食安全进一步得到巩固,肉类、蛋类、奶制品以及水果、蔬菜、茶叶等品种繁多,供应充足。截至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较2012年增长了8.7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方面,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技术改造步伐显著加快,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同步深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企业盈利结构得到改善,高端制造业大幅增长,新兴产品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得到显著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三样”成为我国制造业的新增长点,2023年“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比2022年分别增长30.3%、54.0%、22.8%在第三产业方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23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23528亿元,比2022年增长6.4%,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1.8个百分点。3 .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逆全球化等多重挑战,我国产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并且竞争力持续稳步提升。一是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例如,谷物、花生、肉类、茶叶、煤炭、发电量、粗钢、水泥、化肥、微型计算机、汽车以及手机等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二是我国的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自2013年起我国货物贸易额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12年的4.4万亿美元增长至5.3万亿美元,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三是我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至2022年,我国的创新指数位居全球第11位,较2012年提升了23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第一。(二)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1 .整体水平不高。在国际价值链中,我国产业主要处于中低端位置,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一是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国家综合生产效率的关键指标,根据格罗宁根大学的测算,2019年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44.22%,德国的44.84%,法国的49.80%,日本的69.65%,以及韩国的69.31%幅糅ML二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