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市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困境与传承策略.docx
-
资源ID:1897272
资源大小:16.9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川巴中市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困境与传承策略.docx
四川巴中市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困境与传承策略摘要:四川省巴中市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有着众多革命遗址遗迹、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及与自然景观融合的特色。然而,当前巴中市红色旅游面临资源保护力度不足、文化价值挖掘不深、服务有待优化及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力度不足等现实困境。对此,本文提出立足文化传承加强保护利用、深挖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供给、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合作推广扩大“朋友圈”等发展策略,以增强巴中市红色旅游的感召力、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资源保护;文化内涵挖掘;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形式,蕴含着厚重的革命历史、鲜活的革命事迹以及崇高的革命精神,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革命传统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省巴中市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坐拥极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本文深入剖析巴中市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梳理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强的发展策略,以期助力巴中市红色旅游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巴中市红色旅游资源概述(一)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巴中市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和中心,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涵盖川陕苏区党政军群各类机关旧址、战役战斗遗址、红军石刻标语、红军烈士陵园、纪念场馆等多种类型,且保存较好的遗址、原物居多。巴中市境内共有革命遗址、遗迹900余处,如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一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同时,拥有丰富的红军文物,其中馆藏红军文物10617件,有文物单位130余处。(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巴中市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孕育了众多的革命英雄和感人故事,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巴中市地方人物类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其中有介绍刘伯坚、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故事的纪念馆等23处,石刻标语7000余幅。仅通江就有3000余幅新中国成立后留存下来的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这些红军石刻标语、革命歌曲等红色文化,是巴中市红色旅游的灵魂所在。止匕外,巴中市的红色文创产品也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打造的红色文创、非遗产品展示展销平台,以及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开发的红包、手机壳、铜尺、纸质书签等多种红色文创产品,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和传承故事,共同构成了巴中市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巴中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融合发展相得益彰巴中市森林覆盖率达63.18%,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1个,其中以红色旅游资源为支撑的4A级旅游景区6个,这些景区涵盖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红色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例如,南江县光雾山镇的巴山游击队纪念馆,位于光雾山景区入口处,游客在欣赏光雾山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参观纪念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位于平昌县佛头山景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将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游客在欣赏佛头山的美景之余,还能领略到红军石刻标语的魅力,了解红军的历史和精神。止匕外,巴中市的红色旅游线路也充分体现了旅游资源的融合。如“恩阳古镇”经“光雾山景区”“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空山战役纪念园”至“诺水河景区”这条线路,能让游客在红色旅游中感受青山绿水和地质奇观滋养出的生态秘境;“驷马水乡”经“刘伯坚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白衣古镇”至“皇家山”这条线路,能让游客在红色旅游中体验浓郁的巴山风情和乡村韵味。巴中市的红色旅游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效益显著。2024年光雾山红叶节期间,单日游客量突破新高,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300万元。光雾山红叶节也带动了恩阳古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南龛山、佛头山、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地的游客数量增长。其中,恩阳古镇接待游客70.46万人次,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接待游客17.32万人次,南龛山、佛头山、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地游客接待量均超过10万人次。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旅游资源的相互融合,为巴中市增添了吸引力,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数量,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巴中市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一)“做热”红色教育巴中市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众多红色景点成为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的重要依托。目前,巴中市已打造了34个教育基地,涵盖了川陕苏区党政军群各类机关旧址、战役战斗遗址、红军烈士陵园、纪念场馆等多种类型的红色资源。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接待各类党政及社会团体9000余个,突破110万人次;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在2015年成功申报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1000余个单位(团体)、100余万人参观,开展主题活动100O余场,讲授专题党课50场、微党课500余场。止匕外,巴中市还组织全市100余名党员干部义务讲解红色文化、红军精神,形成了“红色旅游+教育培训1+研学实践”的红旅融合新业态。(二)“讲好”红色故事巴中市积极创作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编写红色书籍,开发体验课程和微党课,让巴中市红色故事走向全国。巴中市诞生了众多优秀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如望红台小军号等。川居U红漫巴山获评四川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四川扬琴守望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这些文艺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巴中市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红军的伟大精神。此外,巴中市还编写了刘伯坚红色故事连环画巴中红军知识1000问等书籍,这些书籍涵盖了巴中市的革命英雄事迹、红色历史文化等内容,为人们了解巴中市红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还开发了“为烈士墓碑五星描红”体验课程和巴山女红军等微党课。这些体验课程和微党课通过生动的形式,引导人们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激发了爱国热情。参与人次和点击量突破500万,充分体现了巴中市红色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三)“做强”红色产业巴中市积极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研学旅行线路,建设特色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出“川陕苏区行从心再出发”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5条、研学旅行线路13条,建设特色研学旅行基地、营地41个。如,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利用“红色+”产业模式,培育县域内旅游开发企业20家、旅游商品企业3家、旅游宾馆356家、农家乐316家,年均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沙溪镇王坪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其负责人反映,全村兴办农家乐27家、特色小商品店15家,户均年收入5万-6万元,最高可达20余万元。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就业和乡村振兴,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巴中市丰富的红色文化。三、巴中市红色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一)红色资源保护力度有待加大一是保护力量较弱。巴中市革命文物数量多而且分散,这给文物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负责管理的文物管理部门编制少、人员少、专业人员更是稀缺。某县区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反映,该中心现有编制人员8名、员工共10人,而区域内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785处,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文物类别,在此情况下,难以将全部精力专注于红色革命文物保护方面。二是保护经费不足。部分革命遗址存在破损、风化等现象,急需加大保护修复力度。然而,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文物保护经费主要依靠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且巴中市革命文物数量庞大,仅靠上级经费远远不够。如某红色旅游景区,国家、四川省每年按照150亩烈士陵园的标准下拨经费,景区扩容后,经费虽有所增加,但目前景区面积6.6平方公里,2023年景区管理维护、活动经费等刚性支出670万元,而国家和四川省仅下拨200万元经费,资金缺口较大。某博物馆负责人也反映,该博物馆目前正在实施项目经费为21万元的文物修复项目,且待该项目完工验收后,才能申报实施另一个文物保护项目,呈现出碎片化保护现象。三是保护审批程序繁琐。修缮保护红色资源项目申请程序较为繁琐,审批时间长。例如,某古镇管委会负责人反映,该古镇红色文化遗址今年7月受降雨影响垮塌,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规定,修缮保护需要经过区、市、省、中央层层审批同意修缮后,再制定修缮规划等并经层层审批,才能开始实施,这一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加剧了红色文物破损、风化程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资源的浪费。(二)红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深入一是红色文化展览形式单一,主题特色不够突出。巴中市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以革命纪念馆、故居、烈士陵园等传统方式为主,在展览形式上多为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这种传统的展示方式缺乏新科技和“互联网+”平台的构建,对VR、AR等现代技术运用较少,数字化水平低。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为例,目前的展览主要还是以静态的图片和文物陈列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其他地区的红色文化展馆相比,存在设计重复、表现手法单一、特色不突出、“千馆一面”的问题,导致游客体验感较差,难以吸引游客长时间驻足观看。二是红色文化游览形式单一,缺乏深度体验项目。目前,巴中市红色旅游大多以“参观+讲解”的形式进行,参与性活动较少。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主要是被动地接受讲解,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例如在某红色旅游景区,主要项目仅有参观、重温誓词、敬献花篮等。红色文化主题演艺项目基本空白,缺乏深度体验项目,无法使游客与红色文化产生共鸣。游客难以真正融入红色文化中,参与性和互动性较低。三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红色文化创意类产品,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文创产品未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元素,产品设计融入当地的风俗和文化创意点较少。与其他地区成功的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相比,缺乏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未能迎合市场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导致游客与红色旅游产品的黏性不足。(三)红色旅游服务有待优化一是基础设施稍显落后。巴中市红色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点多、面广、线长,且空间分布分散。部分景点地处偏远的山区、林区,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远、林密谷深。受财政资金紧张制约,交通不够通畅,道路等级较低。止匕外,部分景区厕所、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旅游的发展。二是智慧化服务有待完善。目前,仅少部分红色旅游景点着手于智慧化设施的建设,大多数仍在完善基础设施,游客的咨询服务、互动分享、体验等智慧化服务建设有待完善,游客游玩便利性不高。三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一方面,红色文化优秀讲解人才流失严重。博物馆、纪念馆优秀讲解员培养时间较长,且大部分属于劳务派遣,待遇偏低,流动性较大。例如,某纪念馆负责人反映,该馆目前有讲解员8人,其中劳务派遣7人,同时2023年以来招聘并培养优秀人才3人,目前已有2人辞职。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数字化、管理型等高层次人才匮乏,影响了红色旅游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与品牌化构建。(四)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力度不足一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客源市场亟待拓展。目前,巴中市红色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党政干部培训、大中小学红色教育和开展纪念活动等特定领域,客源主体相对单-O这导致社会参与度较低,红色旅游未能充分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参与其中。此外,巴中市红色旅游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时点性特征。例如,某红色旅游景区负责人反映,该景区游客主要集中在“五四”“七一”“八一”及清明节、烈士公祭日等时间节点,党政团体及青少年学生占82%,零散游客仅占18%,且省内游客占70%左右,游览方式以参观、缅怀、学习为主,游览时间较短,参与性消费较少。二是红色景区竞争激烈,区域合作有待加强。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的大力支持,区域间资源争夺越来越激烈,巴中市虽然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巴中市与广元市、广安市等5个城市签订了共建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先行区协议,与湖北省黄冈市、甘肃省张掖市等4个城市签订了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联盟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