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
-
资源ID:1889100
资源大小:588.04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5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专项训练练习题.docx
空气与生命专项训练练习题一.空气组成的测定1.如图甲拉瓦锡曾将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十二天后,部分液态汞变成了红色氧化汞粉末,容器里空气体积减少了约:小科利用图乙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压强传感器测定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乙丙14A.拉瓦锡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氧气占gB.红色粉末是汞与氧气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的氧化汞C.若装置气密性不好,图丙中C点将上移D.图丙中b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2 .老师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测得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1)该实验可以说明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2)结合曲线,解释AB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3 .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思维模型如下:封闭空间一一消耗氧气一一气压减小一一观察现象。项目化学习小组按图甲完成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发现进入集气瓶的水量低于“1”刻度线。为提高氧气含量测定的精准度,展开了如下研究。误差分析几位同学对测量值偏小原因的分析如下:甲:红磷的量不足,未能把瓶内氧气耗尽;乙: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瞬间,部分空气逸出;丙:实验前导管中有空气,实验后一部分本应进入容器的水滞留在导管中;T:由于广口瓶的形状造成很难均分五等份,影响测量结果;燃烧匙图甲图乙图丙(1)以上原因分析中,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被大家一致否定,你认为是(选填"甲”“乙”“丙”或T)的观点。(2)方案改进根据以上讨论,为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精准度,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图乙改进装置(已知: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无毒;白磷的着火点是40,有剧毒)。比较图甲、图乙的实验方案,下列关于图乙实验方案叙述正确的是oA.利用着火点更低的白磷并采用加热后的玻璃棒“内引燃”,建立封闭空间使实验结果更精准B.可以解决图甲方案中一部分水滞留在导管中带来的误差问题C.改用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来确定消耗氧气的体积,使测量结果更精准D彻底地解决了实验的安全性问题,符合绿色化学理念(3)问题反思小组同学多次实验,测量值总是小于五分之一。经过老师指导,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可以从模型中“消耗氧气”的方法入手给实验做进一步改进。资料暖宝宝是利用铁粉在空气中氧化的原理制成。方案选代讨论后,项目组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装置,用暖宝宝粉代替红磷,利用铁粉在空气中氧化的原理进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将滤纸用水浸润后黏附在针筒内壁;把暖宝宝粉倒入针筒,轻轻转动,使涂抹均匀;涂上凡士林,将活塞插入针筒,盖上橡皮帽,观察并记录活塞移动情况。实验过程中利用传感器测得甲、丙两个实验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如图丁所示。结合图丁从消耗氧气的方法角度分析,图丙方案比图甲方案测定结果更精准的原因是。心得交流科学探究需要不断根据结果反思探究过程,优化方案,实现方案的迭代更新。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4 .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已知a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镒的氯酸钾,b为氯酸钾.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5 .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eI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0t2t3时间minA. c代表氧气B. a代表高镒酸钾C. t时刻,KeIO3开始分解D. t3时刻,生成氧气的质量达到最大值6.小科同学将一定量的氯酸钾与少量高镒酸钾的混合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大致变化如图所示(已知受热分解温度:高镒酸钾为240、氯酸钾为400)。请回答下列问题:(1)高镒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曲线C代表加热过程中生成质量的变化(选填“氧气”、“氯化钾”)。(3)t3时,试管中有种固体物质。三.氧气的制取装置7.小科同学在实验室做“制取并收集氧气”的实验。请回答:(1)如图甲是小科组装好的气体发生装置,其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改正:O(2)改正错误后,利用图甲装置进行高镒酸钾制取氧气实验,请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加热(3)小科用H22制取02,若发生装置有图乙中的A和B可供选择,他应选用哪个装置?并说明理由O(4)如图丙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其中不能用于收集氧气的装置有(填(5)“富氧空气”是指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的气体,可用于航天、医疗、炼钢等。若在实验室要混制一瓶(一定体积)氧气体积分数为40%的“富氧空气”,可使用图丙中的装置,先在装置中装满水,再从导管通入氮气,排出120mL水,再通入氧气排出mL水。四.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共1小题)8 .某实验小组利用块状大理石和浓盐酸(有挥发性)制取二氧化碳并探究其部分性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关闭装置的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液体顺利滴下,说明装置漏气B.装置中盐酸浓度过大,会使得反应无法顺利进行C.将燃烧着的火柴伸入装置中部,火柴熄灭,说明集气瓶中已收集满CO2D.将气体通入中,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不能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了H2CO3五.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9 .某学习小组用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硫溶氢钠A.甲、乙、丙、丁实验,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若乙实验中装置漏气,天平最后不平衡C.丙实验容器敞口,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丁实验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六.温室效应10.研习小组对温室效应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出现地球增温的现象。资料显示: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等。(1)如表,“温室效应指数”是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定为1),测量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结合大气中的含量,请推算对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更大的气体,是大气中“CO2和CH4”中的哪一种气体O物质(部分)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温室效应指数CO20.031CH42X10-430(2)小东同学取8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数据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表中m的数值是o样品中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序号加入稀盐酸质量(g)剩余固体质量(g)第1次105.5第2次10m10101.01.0(3)有观点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提高大气温度,导致温室效应。如图是科学家对19551995年间地球大气的一个观测结果,你认为这个结果是否支持上述观点?请说明理七.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11.小科在探究“环境因素对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器材】打孔器、菠菜叶、注射器、烧杯、LED灯、秒表、刻度尺、量筒、蒸储水、2%的NaHCO3溶液【实验步骤】步骤1:取生长旺盛的菠菜绿叶,用打孔器打出直径为6mm的叶圆片40片,并用注射器抽去叶圆片内的气体(抽气处理使叶圆片内几乎没有气体,在溶液中会下沉)。步骤2:取4只相同规格的烧杯编号甲、乙、丙、丁,配制浓度为0.50%的NaHCO3溶液(可使溶液中的CO2浓度保持恒定),向4只烧杯中各加入20mL;再向各烧杯中放入10片抽气后的叶圆片(均沉底)。步骤3:取4盏相同规格的冷光源(不会引起温度变化),将盛叶圆片的4只烧杯置于距光源不同远近的位置,如图所示。步骤4:10分钟后统计4只烧杯中叶圆片浮起的数目。重复多次实验,计算各组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NaHCo3溶液II'r7IIIII刻度尺组别烧杯与LED灯的距离/cm叶圆片浮起数目的平均值/片甲57.5乙105.0丙154.2T200.4(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o(2)每组烧杯中放入10片叶圆片而不是1片目的是O(3)实验前菠菜是否需要进行暗处理?理由是(4)小科根据表格得出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的结论。小明并不赞同,他认为叶圆片浮起可能是因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且产生CO2导致的。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12.胡杨的叶形随着树龄增长,自下而上会逐渐出现条形叶、卵形叶和锯齿叶。为探究叶形对胡杨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简要步骤如下:将胡杨树进行暗处理。在光照强度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让胡杨树光照4小时。分别摘取三种叶形的叶片各1片,脱色处理后滴上碘液。实验结果:三种叶片都变蓝,且蓝色深浅程度为锯齿叶卵形叶条形叶。(1)将胡杨树先进行暗处理可以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其原理是O(2)如图1所示为脱色环节,甲烧杯中装有o(3)小明认为兴趣小组的方案中有不合理之处,请指出O(4)如图2所示为胡杨叶片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内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则一天中C点有机物积累的量d点(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一氧伊做暴图1图213.学习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后,科学小组成员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步骤、结果等如表:I.取材。取生长旺盛且长势相同的灰莉叶片若干,避开叶脉,用直径为ICm的打孔器制备若干圆形小叶片。11.排气。将制备好的圆形小叶片置于大注射器内,堵住注射器前端开口并向外缓缓拉活塞,重复数次使小圆形叶片内部的气体逸出。III.取完全相同的四只烧杯,分别装入等体积NaHeO3溶液(一种能为植物提供C02的溶液),分别放入10片小圆形叶片。将烧杯放置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分别调节烧杯和光源的距离,观察并记录烧杯中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烧杯圆形小叶片2%NaHC3溶液距光源距离3min6min9min甲10片20mL15cm248乙10片20mL30cm126丙10片20mL45cm014T10片20mL黑暗000(1)实验中,每个烧杯放入40片小圆形叶片面不是1片,是为了0(2)本实验进行前,不需要对灰莉植株进行暗处理,现由是(3)步骤11I中“?”应该填的内容是O(4)通过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请你对该同学的结论作出评光源灰莉叶圆片/NaHCO3溶液汾)而/,14.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反应物是H20和C02产物是0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02中的O元素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猜想。猜想一:02全部来源于C02;猜想二:02全部来源于H20;猜想三:02同时来源于两者。为了求证,他们查阅资料如下:资料1:19世纪末,科学家普遍认为气体之间更容易转化,认为C02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o和02,所以02来自于同为气体的CO2。资料2:1937年,英国化学家希尔通过实验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02。资料3:1939年,已经发现了氧的同位素。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利用